為什麼德語出版社不願密集開發韓國市場︱霍格 · 愛林(Holger Ehling)
搭機前往東方,十個小時航程肯定是跑不掉,外加七個小時時差--光是這兩點,所帶來的身心壓力就讓出差的商務人士皺起眉頭。若是同時還得在機上趕工作進度,這令人神經緊繃的龐大壓力,相信所有參加過書展的專業人士一定都能體會個中滋味。就算如此,現在我就要抵達一個充滿民族吸引力的城市--南韓首府,漢城。
自從韓國擔任法蘭克福書展 2005 年的貴賓國後,自法蘭克福書展的角度以觀,韓國在德國海外翻譯版權市場上一直扮演積極角色。原因何在?某德國出版社版權部向我透露:「韓國人買版權讓我們感到信任。」雖然我們經常在倫敦、波隆那或是在法蘭克福書展上碰面與寒暄,但每趟東方商務之旅,行程總是特別緊張,似乎也並非必要。
難到是判斷錯誤?自從德國出版社擔任漢城書展貴賓國之後,位在漢城的歌德學院與德國大使館對於德語出版社開發韓國市場的書展活動,表現的並不熱衷。「除了中國之外,亞洲沒有其他國家能夠引起德語出版社的興趣!」試問,誰能承擔旅費成本等開銷?韓國除了在版權合作上表現高度意願之外,還有另一個因素--音樂。根據韓國出版聯盟組織所公佈之 2008 年出版新書數據顯示,在超過四萬三千項書目中,翻譯比例佔百分之三十一。當中德語翻譯數量占五百九十九本,排名在日本、英國與法國之後,名列第四。
無庸置疑,韓國在國際書展活動行事曆上並未列為重點國家。根據韓國書展主辦單位公佈資料,今年(2005 年)共有二十三個國家、六百位參展者出席此次書展。書展面積大小相當於萊比席書展的三分之一;絕大多數是童書與「成年」區某些專業領域。漢城書展在週末的表現上,童書展示區總是人潮洶湧。韓國對教育的重視帶點瘋狂性質,教育領域的具體投資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小孩在生活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學習必須轉化為有用的生活能力與知識。
這次德語出版社並未設置集體書籍展示區;不過,在「成年」書籍展示區出現三家德語出版社的蹤跡:他們是來自漢堡的Abera出版社、法蘭克福的Wolf童書出版社與瑞士Basel的Baobab童書基金會。這三家出版社雖然在德語區屬於小型出版社,但卻都是瞄準韓國書籍版權目標而來。不過,他們大多數採購的版權必須在韓國文學翻譯教育機構的支持下才得以進行。
以此為前提,在2005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幾家德語出版社才能順理成章地將韓國的原版翻譯書安插在德國出版社年度出版行事曆上。Baobab童書基金會的宋雅 · 馬提森(Sonja Matheson)與馬可士 · 否斯(Markus Voss)對這次漢城參展表現出濃厚興趣;至少在Baobab童書基金會所規劃的書籍專案中,有許多以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圖畫本的童話故事為出版系列的題材主軸。
但是,為什麼德國出版社不願意密集開發韓國市場?
歌德學院其實愛莫能助:在俄國出生的德國短篇小說與專欄作家瓦地米爾 ·卡敏爾(Wladimir Kaminer)在漢城書展上擔任演講壓軸。他個人散發出的群眾魅力,已將到場出席觀眾的心給熨的柔柔貼貼。若要激發韓國民眾與出版社對這場演講的注意,其實並不一定需要用俄羅斯舞助興。一個符合需求、大小適中的集體展示區,與一份按專業分類的出版目錄已足以代表我們對書展參觀民眾所發出的善意訊息。我們仍然為得以參與主辦國的書展盛會與擔任會場貴賓一事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