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7

談出版的專業度 ── 您瞭解什麼是唯心論?

談出版的專業度

譯者依莎貝爾.波格丹(Isabel Bogdan)在「譯本,不會從空中掉下來」文章中,期待外界對譯者要有更強烈的公開覺察力。DUMONT的出版編審史堤芬.可藍能(Stephan Kleiner)認為,一個人得瞭解什麼是唯心論,來回應波格丹在該文中的期待。

在不久前,這個議題就已經有記者沃克.海根莫瑟(Volker Heigenmooser)在這裡提出來,他向外界發出呼籲,對譯者要有更強烈的覺察力。此外,他也指責「許多出版社拒絕把翻譯只當成是貌似麻煩的成本項目」。海根莫瑟提出前項評議,不會有人提出反駁。至於後者,就不會有人認真跟他一起附和。出版業者若是沒把成本計算納入管理出版專案的考量上,這就無外乎是在否認出版社是個經濟體。出版社得考慮到出版經營的利潤,還有,得付得出職員的薪水。畢竟,譯者的工作在於普及文字。

出版社一旦印上自屬的出版品牌,讓出版行銷網展露六塊肌線條美時,可不是憑白無故就能露出這麼兩下。(若是論到品頭論足的工作,就要看報刊的文化與文學版是如何發表他們的看法。)就算出版社偶然被人解讀是看不順眼的藝術,而這也就確保出版體系的穩定性,這麼一來,一般的藝術產品就能繼續存活下去。出版社要練得出象徵式的資本體魄,為了要能維持營運,就得把自己放入經濟體系運轉。對此不以為然的人,您就能從他們的文字中讀到營運退步的虧損抱怨之詞。

譯者,若老是在提自己不夠受到重視,覺得自己在翻譯時,有時生出孤伶伶的感受,這些話語,並不會改變些什麼。在專案談判中,如果是與譯稿酬勞分級有關,這種印象就在談話中打了底。在編審的談話中,也傳達出這種聲音。從依莎貝爾.波格丹在「譯本,不會從空中掉下來」的文章中,說的就白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您要清楚明白到一點:我在出版社擔任編審(也兼著翻譯)。我瞭解譯者有多麼重要,而我也常常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讓外界盡可能覺察到譯者的存在,並儘可能讓譯者有發揮的空間。不過,我們還是要勇敢的把視野角度對調來看,把眼光放在出版編審的實務工作:就當翻譯人在為不斷源源而來的舒適譯文工作感到歡欣,編審可就得跟鬼打交道,這個名字只能小聲的說:行政管理工作。就在譯者花個把月在雕琢文章上,編審得要潤稿,他不僅只是出版社與作者,或譯者間的運轉樞紐,在出版社內部,編審還是所有部門運轉的起動位子,有來自不同字體的選字,字體要如何的運用,以及字型的高度要能算得出書本厚度;此外,還要彙整圖書預覽目錄,撰寫書封上的文字簡介;此外,他得與社內書籍印製部、媒體公關部、廣告文宣部、行銷部,以及社外的排版員與文字校對者進行專案協調;何況,編審還得定期透過電子郵件與來電,讓夢幻泡影般的訊息給折騰。在日常工作會碰上的麻煩,有急急如律令式的專案進度期限,還有在召開市場會議,就適合擠出可能是最好的文章。用兩極式的類別論來說:譯者,是介在帶有藝術氣息與文字服務性質間的創作人;編審,是產品經理人,就在編審常常把,書籍要能銷得動,掛在嘴上時;譯者,就是浪漫的文字工作者。

把頭從雲端上探出來,又同時要把膝蓋陷入泥淖裡,差不多這就是編審的寫照。也許,有的時候,編審做事偏在務實面,又得在詩的世界中表現出冷靜的理性風格。在出版市場遊戲中,這讓他很快就被當成是個掃興人。

處在圖書業變革的這段期間,印刷紙本書就像出版社一般,都面臨到無可確定的未來,若是如此,就該共同為未來想出應對的辦法,一個人得瞭解什麼是唯心論。變革以來,這有助於出版專業度,理性思考,談話內容的準備度,一種讓人感到舒適的氣息,還有幽默感。

您還有什麼問題想要問我的嗎?那麼,就讓我們來談一談您想知道的事吧。我許諾您,我會回電話,只是這會花上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