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2

閱讀樂趣︱法蘭克福書展文學論壇︱布魯賽爾的文化省思

「文化與文學無國界」:隱忍內心的傷痛

我們以此創舉,首次公開舉辦文學論壇。構想是否就此消失無形,目前尚難下定論。今年法蘭克福書展文學論壇主題定調在「記憶中的家」,受邀貴賓國阿根廷由法藍克福市移駕到布魯賽爾市,以呈現「文化與文學無國界」的精神。

法蘭克福書展執行長優根 · 博思(Juergen Boos)在文學論壇為期兩天的開幕致詞典禮上,表達上述看法。歷史學家、哲學家、專業記者、政治家以及作家應邀出席在布魯賽爾舉辦的這場論壇,就不同社會面向發表演說。對布魯賽爾的聽眾而言,書展以這種別開生面的方式舉辦十分有趣。

一位阿根廷婦女以堅定的口吻向在場所有出席論壇的聽眾訴說自己生命的奮鬥史。她終其一生,絕不輕言放棄尋找自己的寶貝孫子。她的媳婦蘿拉(Laura)在小孩出生兩個月後,慘遭阿根廷軍隊獨裁者綁架與殺害。這並非僅是偶然犯罪事件,而是獨裁領導背叛人性的真實罪行:反叛軍的小孩得離開親生父母、交由陌生養父母輔育成人。

Estela Barnes de Carlotto 是 Plaza de Mayo 母親,對孩子的失蹤不願就此向命運低頭。正因如此,她展現出的抗議決心與堅定意志力成為布宜諾思文化代表之一。悲劇發生至今,歷經三十三年的歲月,她依然渴望知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不好;也從未放棄尋找自己的孫子。一百零一位在獄所出生的小孩也是她竭力想找回的孩子們。

Estela Barnes de Carlotto於1930年出生,擔任受難母親團體主席。這位勇敢的婦女,從自己四個小孩身上學習到,面對獨裁者的謀殺、恐怖虐待,要勇敢站出來,加以強烈譴責與控訴。「內心的傷痛雖然無法抹去,但是,只要我站出來,以行動表達我的抗議,就能將內心的傷痛昇華。」她在演講致詞會上作出以上結論。

阿根廷社會學家 Estela Schindel,特別針對德國與阿根廷兩國間的文化記憶進行學術研究。他認為,Plaza de Mayo 的母親是人間活生生的勇士化身。像她這樣以身作則、倡導正義的具體行動,比哀悼的形式紀念儀式,更具文化深遠意義。

來自柏林的女作家卡恰 ·朗-米勒(Katja Lange-Müller)認為,文學是詮釋記憶最好的方式。寫作能運用文字將腦海記憶中的點點滴滴轉化成為力量。縱然精神傷痛仍是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夢魘,透過文學,能反應出過去的歷史或者人們心當中所理解的過去。作家團體視她為「捍衛失蹤孩子的正義律師」以及「用文學寫作來活化腦海裏的記憶」。

這簡直就是這場論壇的精闢見解;米勒小姐理當對在場聽眾作進一步闡述。在演講尾聲,她幾乎不得不用一種深感抱歉的口吻述說,其實這僅是一種十分平凡的看法。她指出:「文學與記憶其實是一體兩面;如同左腳一踏出、右腳一定跟上的自然反應。」我們若是將她與來自阿根廷的貴賓 Plaza de Mayo 相互對照,眾人內心的答案也昭然若揭:歷史緊緊抓住了人們的記憶,小說卻能把記憶轉化成活化人生的歷史故事。

軍事獨裁者在阿根廷國家文學界是不斷重現的社會探討議題,法蘭克福書展論壇僅是將該文化議題推上檯面。目前處在如此黑暗的時期,每三本翻譯作品中就有一部與此主題相關。這絕非是件易事,卻是意義深遠的文學小說--德國讀者很快就可以欣賞到這部小說精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