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書店(Librairie Allemande ,本文簡稱 LA )再次在法國巴黎街頭開業,時間一晃就要兩年了。一般人以為,法國本土有許多的德國機構,LA 該是這些機構職員逛街買書的去處。事實上,誰才是 LA 書店賴以生存的客群?為什麼德國駐法大使館與其它德國機構職員訂書應有逆向思考?本週週日專欄就由 LA 書店總經理伊莉絲.蒙杭恩(Iris Mönch-Hahn)提出她的看法。
在巴黎拉丁區黃金地段上的 LA 距離巴黎聖母院僅有數百米之遠,自2015年五月初開業以來,店主運籌帷幄展現的才華中還夾著一股積極入世的熱情,難能可貴的是,這期間,這家佔地40平方米,由1,3位全職員工,及一位以上見習生打理的德文書店裡,放眼過去全是德文書,數量約五千册,全憑賴店主私人財力得以陳列在巴黎街頭的店家中。
於是 LA 書店成為法國第一家德國人開的德文書店,換句話說,這家由外國人士經營的獨立書店販售的圖書定價和德國本國的圖書定價是一樣的,都是按照圖書定價對外銷售。換個說法,從價格策略來看這樣的售書服務,德國境外有人想找德文書,就從 LA 在法國提供具體售書服務例子看到,若是還有人再把德文書在法國簡直賣得太貴拒買時,店家大可不必理會這個藉口。
LA 書店銷書客群是哪些人?
LA 書店得以在德法賣的是同樣價格的書價策略前提下,開店至今還在運作,這還都要拜那些維護德國文化、欣賞德國文學、和學習德語的法國居民所賜、還有就是生活在法國的德語系國家居民。 LA 在巴黎營運兩年後的今天,從客群分類比佔來看,法國人、法國社團組織與機構帶來的營收比佔超過八成。我們會問的是,在法國,也就是在巴黎生活的德國人都在那裡購書呢?
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德國駐法大使館職員到 LA 購書人數不到書店客群的 2%!這不就看到了,也許,巴黎當地的德語學校,德法工商團體,及駐在巴黎的德國機構(就如德國藝術史論壇,德國史學研究院,歌德學院,海因里西.海涅之家等)訂書狀況更是慘不忍堵。
我就舉法國學校德語科系和巴黎當地德語學校用書為例,說明兩者差別,前者德語科系人數儘管不多,但是多半、甚至可說,只向 LA 購書;至於後者,LA 開店至今,仍未註冊成為我們的顧客?從我們角度觀察到的反差,並非我們解得開的迷團。難道後者不訂德文書,根源出在興趣缺缺?還是出在特定人的身上?難道身為德國駐法官方代表,德國大使館員,不該在訂書上展現某種在地購書的置入功能,就近照顧在巴黎開業的德國書店?至少,願將其部份訂單委交 LA 代購,還是來店買書不是也行嗎?難道我們不該對駐在巴黎的其它德語社團組織就近光顧 LA 生意,尤其不該對德國大使館職員在地購書抱有更多期待?
德國機構委託 LA 書店代購的態度是冷淡的嗎?
從致力維護、推廣德國文化,德國文學、與德語價值付出相當人物資源的駐法德國大使館、德國機構、及德國學校所看到的盲點,未與巴黎當地德文書店建立訂書程序,相關單位應立即將其訂書單交由 LA 辦理,為了維持書店營運與生存,LA 仍鍥而不捨地開發業務。因為世上不會還有哪一個地方會像 LA 一般,透過如此簡單且不複雜的方式就把德國文化、德國文學、與德語知識介紹給法國的當地居民、及那些生活與就業在法國的外國人士,往來之間更為融洽,就某些特定領域看到,法國某些在稅收挹注下運作的德國機構提供出的公開訊息,LA 勝過三分。
所以 LA 在巴黎當地注入的元素,在最好的情況下,會比具有交易功能的駐法的德國企業來的豐富些,而這就是書店業者將其最不可思議的美好形式用來持續不斷傳遞德國文化,德國文學、與德語相關知識上,而這也正是為促進德法兩國人民友誼所付出相當重要的貢獻。因此,就在德國駐法大使館、駐法的所有德國機構、社團組織與學校代表人從德法報章媒體刊登巴黎將有某家德文書店吹熄燈號的新聞之前,我們要向您發出呼籲,從現在起,請您透過刊登廣告的形式長期贊助本店:亦或委託我們代購您需要的書作為支持我們營運下去的實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