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4

入鄉隨俗話春秋,用對方言學問大!

歌特爾特教授,請問方言能不把標準德語給說的有「給力」?

標準德語已是歷史 ── 過去這段期間以來,德國的各地方言(以下簡稱方言)常常在大家的日常用語中自然而然就冒出來。為什麼傳簡訊時會用到方言;第一電台的「犯罪現場」節目(Tatort)裡的警探長辦案得用地方話來問;還有,巴伐利亞的年輕人彼此愛用「哞音,哞音」打招呼。這些現象,德語教授卡爾.漢茲.歌特爾特提出下面的探討。 

全球化被視為是制衡地方化的一項運動。德語方言抬頭,方言常常是在有意識下被融入語言中,而且這種混搭的說話方式,讓人感到親切。我就借用「犯罪現場」的例子來說,起初,方言在節目中是在描述情境時候下被使用,後來警探長問案時也說起了方言,而犯人卻常常是說的一口字正腔圓的標準德語。說話時用方言與人分享親切感,這是很清楚的事兒:說方言,就表達出自己的親和力,這裡頭還意味著溫暖與信任。

年輕人寫簡訊時自然而然就會用到方言 ── 就好像「不對,不是『醬』子啦!」。根據研究顯示,撰寫簡訊的人就像在說話一樣 ── 他們希望表達自己的真實一面,讓人作出正確解讀。當然,方言也正逢上時代變遷的洗禮,方言的現代用法可是不能和100年前的古早方言相提並論,方言經歷時代不斷融入新語彙的影響下,而成為一般普遍可理解的表達方式。住在德國霍爾斯坦邦的人,現在能夠瞭解住在薩克森邦人說的方言。把方言融入流行歌曲與搖滾樂裡面在德國聯邦各地傳唱 ── 經過這麼一傳,現在,巴伐利亞的年輕人也會用北德方言「哞音,哞音」與人道日安。

讓人覺得有趣的地方,現在,說話的人能夠毫不費力在標準德語與方言間來去自如作出變換。這要是在從前,說方言的人只有方言就好 ── 他們也不會說其它地方的話。這種帶著地方色彩的舊現象,還一度被視為是教育不發達的一種象徵。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所有會說方言的人,也能說得一口道地標準德語,並且知道在什麼時候說方言。過去一些人只會把標準德語當成示威牌上的唯一用語,年輕族群對此也展開抗議的行動。人們用方言來卸下偽裝,用俚語來強調語氣。我就舉例來說,有位學生寫給我的電子郵件的結尾處附帶提了一個問題,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參與他們的一項專案:「Do sin mer dabei!!」像是這種不經意讓人給猛然用科隆地方話一問之下,可還真把我一下就誘出說:當然有興趣囉!就在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下把一般的禮俗客套話就給免了。

英文若是作為全球化的世界溝通語言,就更該多加利用方言才是。在條理清晰的商業用語上,透過這些帶有情感的語言層次做為溝通的迴旋餘地:讓商業夥伴在進行開放式溝通時,更能藉此建立起作生意時的信任感。在溝通用詞中帶著方言的表達方式,經過規格定標與調整方位的時代分野後,在一般用語融入方言就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自然呈現。

卡爾.漢茲.歌特爾特教授(六十七歲)

在2009年之前擔任科隆大學德語系專任教授,開課項目包括修辭學、文學體裁,談判技巧。他在撰寫犯罪歷史小說與管風琴著作之餘,2009年,他發表《德語的語言傳記》一書。四天前,他出版最新著作《除了標準德語之外,其它什麼都好 ── 一趟德國方言之旅》(Ull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