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隆貿易經濟研究機構(IFH)發佈一份最新研究預報指出,至2020年,市區零售書店面臨結束營業店家將達四萬五千家。到時,零售書店真如預測所言關門收場嗎?本週週日專欄,就由都會文化網絡 www.urbanophil.net 部落格版主漢斯.黑爾曼.阿博斯(Hans Hermann Albers)闡述,市區在地零售業者在勾勒未來發展藍圖時,目前扮演的角色有多麼重要?
據 IFH 發佈最新研究報告書:「都市暨鄉村零售書店至2020年商貿發展調查」推判小型都市在地零售書店未來前景堪憂,從統計數字來看,大約每十家零售書店就有一家面臨不得不關門的下場(原文連結)。零售書店在地組織團體歸咎擔起書店倒閉之責的兩大因素:一是,線上圖書交易,二是,都會人口遷移。人們已經能從市區多處街道景象明顯察覺商店變少,於是,這就成為都會日漸衰微的一種表徵。IFH 在為零售書店業預測未來出路時,難道真如推測所料的那麼慘?還是不利的預測數據,其實是向零售書店預先發射一枚逆轉殘局的信號?難道零售書店業者不該為都市景觀勾勒一張新藍圖?在市區有立足之地的書店業者在為圖書商貿未來走向規劃路徑時,本身該扮演什麼角色?零售書商走向未來,該採取哪些因應措施才具備在明日之都立身的條件?
毫無疑問,數位化與人口變遷是牽動都會生活的兩大軸線,而且都市變動情勢呈現的越來越清楚。數位科技無孔不入幾乎滲透在社會暨經濟轉型過程的各種環結上 −− 看得見的改變,如果不是以建構新型商業模式呈現,就是被現有企業視為改造事業體的契機,在這轉型過程上,尤其能從市區內部景觀看見它的變化,其中,又以在地零售店興衰面貌為甚 ─ 已然見到多家實體店家不得不收攤,這時,有些店家撐不下去了。書店實體銷售受到雙面衝擊,一面來自,數位轉化後的電子書,另一面,圖書數位商務。基於彼此關聯性,零售業者就愛把,破壞都市,罪名歸咎在網際網路,也就是書店業者在線上進行的販書交易;另一個觀察,從那些經濟實力強、富有招商吸引力的成長型都市,大型都會尤其能見到這樣的明顯變化,一些位在組織結構鬆散地區出現移動情況,特別是,在中型都會購物中心握有的銷售市佔分佈就看出癥結所在。不過,不同都市在適應數位變遷時,常常是以本身強項表現其轉化的強烈意願上。就在經濟走在數位轉型程序上,向都市組織規劃人提出各種問題的同時,這些卻也成為許多都市用來建構其組織新層級和企業商業模式的推動引擎。
為此,身為推動零售業發展某些當事人提出建議,舉例,以市民「購物中心」概念去規劃都會中心 ─ 這可以是休閒娛樂場所、或要求華麗感的設計表現,這些不見得是用我的看法去推動,但是都會之美的概念,從許多都市表現手法上就看到它生效與否;不過,中小型和結構鬆散的都市區就不一定了。許多市民不僅忘記市中心是他們的購物中心,和有待為休閒時間規劃娛樂設施的場所 ─ 都會要呈現它的多元化,就必須再次藉由不同相關功能展現本身:市民視市中心為居住,工作,休閒,和採購所在,此外,那裡也是他們與人積極保持社交與敦睦親鄰的場合。新型態的都市生活,可以將改善後的生活條件(如:闢建更多綠地,規劃腳踏車路線等)配套在一起,實體零售書店角色演得越濃烈鮮明,就越能看到都市展現活潑盎然的一面。
對未來發出不利預測的零售業者,臆測之事就成為那裡的火線話題,以至小型城市喪失建構照護市民基礎結構的契機。若從零售業整體產品供應面來看,其實只有少數零售業者是不利預測所指對象,最後,這就隱喻出,市區內部處在大停擺的狀態。從這就看出,透過談判釐清事實真相是必然的後續走向。至於,位在別處的零售書店,肯定也存在營業超量和組織結構落後的垢病。於是,零售書商勢必坐上談判桌,部份理由就在如何將暗藏在零售市場機制裡的污垢剔除,不是只用負面推測去概括零售業者的未來。從雙方談判不同觀點上,也許,這能透過之前已提到的另一種功能去填補。值得注意之處還包括,有越來越多的線上業者再度開起實體零售店,為的只是提供與人當面溝通與客戶服務的可能性(這類店家如︰Cyberport,Zalando,MyMüsli等)─ 零售業者自行構成的經營新模式,也就徹底說出,線上與實體店面如何經由銷售機制結合。
從這趨勢走向來看,從兩方面看出實體書店的重要位置:一,零售市場全面供應的各類產品,零售業者常常仍是參與有效採購體系裡的一份子;不過,它的另外一個強項就是,書店業者不僅僅只是圖書銷售機制裡賣書的人而已,而是還要擔起教育市民生活品質,為國家文化付出一己貢獻的場合,為的就是達成社群交流的目地。零售書店業者就能站在這種定位上,以教育市民品質立足於市場上 ─ 好比,成為市民到訪的某個景點,或是鄉里鄰人相約見面的地方,於是都市規劃人就會將這種敦親睦鄰式的書店規劃成社會硬體設備功能裡的重要配套之一,甚至,有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助行。市民利用書店安排都會生活,就成為外界參與文化活動的一種體驗,而書店人員就能積極透過節目企劃表單將都市相關議題、或以傳達社會發展脈動與趨勢上(好比:城市園藝)推出相關配套活動。
市民心目中書店也因此有了期待價值,從書店在圖書交易機制與市民互動的各種認知層面上,市民就不僅只把書店業者視為賣書的人,而是尊為一群為都會社群文化付出貢獻的人,而且認知中,書店是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我堅信,圖書銷售機制在未來都會運行時,書店業者將要擔起的新角色,書店會成為市民參與都會文化的一部份,是他們將工作,居家生活,休閒,與購物時間分配後的去處,因而活躍在多彩多姿的都會文化氣氛中。
漢斯.黑爾曼.阿博斯(Hans Hermann Albers)是住在柏林市的一位獨立建築師,以都市規劃師與企管顧問為人所知。他在都會文化網絡部落格發表論述重點含概下列議題:(數位式)的都會生態、都會永續發展、觀光旅遊,和都會區大型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