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柏林聯邦議會於九月十八日舉行投票表決,海盜黨贏得8,9%票數。海盜黨是如何在著作權法前定位自己的立場,這對圖書業的整體而言是一項挑戰。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米歇爾.羅斯勒.葛亨(Michael Roesler-Graichen) 對於數位化的倫理價值觀提出以下的評析:
或許,這次的表決訴求,海盜黨比較不像是要把海盜的理念強行登入柏林聯邦議會殿堂,而是要吸引一群酷斃了的宅男宅女(Nerd),特別又以拉攏年輕投票族作為主要的對象。不過,柏林這次投票表決,還是展現出一次轉折性的發展。這就表示出,海盜黨所持的理念從社群團體中穿膛而過,開出一道壕溝:網際網路的數位思維,在這裡;類比世界的傳統價值,是在那裡。要是照著海盜黨的理念「築基像是在這樣過時的『智慧財產』上」,這對著作權法來說,或多或少是少了那麼點的保護色彩,出版社也是這麼認為。
這些喝著數位奶水長大的人,從他們提出的許多訴求上,讓人聽起來好像很有親切感 ── 這就好像,盡可能想辦法讓網路作品在沒有屏護下就能順利取得,然而他們在散播這些複製內容時,卻是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成為可能的事實;因為,為網路作品加上任何一道防盜保護,在轉到海盜黨的思維時,就成為「獲得一項免費內容資產,就賺到一筆經濟利益」。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處。私營企業在製造產品時所運行的一套經濟模式,以及對原創內容實行授權機制,這看在海盜黨的眼中就成了「沒有道德」。在榮譽中的道德價值卻是:難道說,創作與企業的經營表現,就不該得到應該有的鼓勵?還有,如果有榮譽道德感的人,也該要為此付出代價?那麼,如果說,著作要是在網路上變成自由下載的內容,這時候,請問您要如何解釋「文化多元性」?要是真的按海盜的思維走下去,創作的這件事情,就會變的沒有價值。倫理的根本價值觀在網路上受到腐蝕的威脅 ── 這並非只是發生在著作權,卻可能是除了出版社之外,社群團體得要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啊!
本期週刊,相關專文(38期,第24頁)「數位產品免費使用時的旋渦」內有進一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