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亨.雍(Jochen Jung)轉述一位書店女主人描述「載不動、許多愁」的夢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不過就是一場夢;然而,這場夢,還是得從一場噩夢說起。我看到自己走在德國某個叫不出名字的中型城市裡,走在一條還算熱鬧的購物街上,正朝向一間不大、也不小的書店走了過去;有位不算年輕、卻也不顯老的書店女主人就倚在書店門前,像是在那兒專程等我似的。
「您的這夢,我也有!」,就在我還來不及和她開口打招呼前,她就先以這話作為招呼我的開場白。「等到我們把彼此的夢境給說清楚、講明白,這可得花上些時間。但她問的也恰是時候」;說完,她就把我給招呼到擺設在平價書櫃間的走道沙發上坐著,而她呢,就挨著我,坐在另把椅子上。在我們眼前,一些逛到書店的潛在讀者(客戶)就在眼前晃來晃去。於是乎,她開始喃喃道出下面這番話:
「您就來評個道理吧,大多數的人,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沒有書不是也照樣過的快活又自在,但這可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可問題就出在,他們不想知道到底為了什麼理由而放棄書,而且越是年輕的人就越是明顯。有好長的一段日子,紙本書不再只是放在書架上,卻是為了旅行背包哪!至於閱讀這件事,就只發生在七、八月的炎炎夏季,曬攤在沙攤上的艷陽傘下時,才能讓人看得到;而且,多半的人還沒法好好的讀完一本書!
通常,您在他們的背包裡,幾乎只會發現口袋書;說到精裝本,可不僅只是貴了一點而已,更多的時候卻老是被譏,這書可未免長的也太像書了吧!不過,您別只相信這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如此 ── 就連,消磨在茶桌上的瞎扯時光也是一個樣兒。大家不再拿著紙書作為炫耀自己的品味,對於新書的時髦話題也是不願多瞥一眼。誰會讓自己把夏洛特.羅荷(Charlotte Roche)的這號人物,就這麼大辣辣放在身邊四處招蜂引蝶呢?不,才不要哩!像這種所謂資產階級式的群眾文化已經過時了囉;現在大家都一股腦兒當起犯罪懸疑片裡的推理偵探迷,每隔兩條街外的連鎖分店裡,就能看到三三兩兩小迷糊窩在那磕牙閒扯該要如何理出懸疑劇情的脈絡才好。但是,我可不是只是為提供劇情線索而站在這裡呀!
所以我說,這位可親的先生啊,我的角色不會演的太久,或是換句更貼切的說法,得該得這麼說,我不會眷戀這個職位。我可不是第一個先行退場的書店業主,真的不是唷!我碰到一位試著要為非書產品類進行療癒的競爭對手,她讓整個書店業恢復生氣並找回了自信,我在這位對手的面前消融了,從她嘗試療癒的行動上,為什麼不該是由她來負責?
過去這段期間以來,我們當中有誰能站出來,說出實體書店不會被取代的理由?難道我們不是不斷聽到這樣的提示,新媒體是如何與書本處的相安無事?然而,事實上,我們不是在為自己的節節敗退只是提出了印證?所有對紙書獻上愛情的表白,在紙上留下的斑斑墨痕,聽起來像不像是在回憶初戀時的情傷?我店裡的員工們,明顯感染出這股氛圍,他們從眼前的螢幕上明白了一切,自己原來是比收入不高的書店店員還要更有價值啊!這─,唉!我算是繳了白卷哪!
在文學副刊上,我讀到在我們的這個時代,稱得上真正的小說藝術,該是要推屬好萊塢經典系列的裡的「瘋子」、或是「不到六尺」。我知道這件事也還才沒多久。難道文學就這麼輕易放棄了自己?這是不是就說出,我們過去所理解的文學意識就是這樣了呢?
圖書的固定價格、降低後的營業稅、郵資 ── 歐唷唷!這裡面可是有些不一樣了囉。卡夫卡的書簡甚至不能代表什麼了啊。要不,還是您自個說唄,有沒有看過昆恩福姆勒(Kumpfmüller)寫的「卡夫卡的最後愛情」?這可真是一本超讚的書啊!(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