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

法蘭克福書展的展中展:Arts +

Arts +策展人克麗絲堤安.矗.薩姆談書展的展中展

我定位自己是開啟另一個世界大門的人,特別是打開的是藝術殿堂大門。您對媒體內行的程度一點都不輸對藝術的了解。透過Arts +專案,您將這兩個業別拉在一塊成為法蘭克福書展的展中展,瞄準客群的對象包括:文化人與藝術創新人,出版發行人,設計師,建築師,博物館管理人,導引開發人,藝術師,攝影師等,本篇專訪就由您來說明這是出自什麼道理?

您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出版/書店從業人員,2016年起成為調動 Nicolai 出版事務的出版發行人,上一次您出現在法蘭克福書展是在什麼時候?
不用說我就是那個每年都到書展取經的人,如今這也有20多個年頭,而且不管我身在哪一行 ─ 電視、網路、雜誌、或藝術界都好,不論忙什麼事,每年一定來,因此才能從不同角度觀察書展,別的地方可不像那裡一樣能讓我一次看個夠。

您與法蘭克福書展主辦小組共同策劃展中之展:Arts +。圖書與藝術世界走到了數位時代彼此是在靠攏嗎?
所有的世界都在聚攏,而且靠的越來越近了,不過這並非出自危機卻是網路。眾人習以為常的時空界線早已消失,因而生出許多新的東西,我們是活在時代動盪最激烈的人,特別是,當這涉及的是國際文化產業,可供策展人著墨之處仍多,不過也有若干區塊會被捨棄,就算自己是那個握住著作權的人。

如果您不是以融入出版發行人與藝術收藏人雙重角色來辦這個展,Arts + 專案還辦得起來嗎?
我在策劃 Arts + 專案時,看見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就是開啟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尤其這打開的是藝術殿堂大門,是我要完成的首要任務。

不論是製片或遊戲業也好,赴書展觀摩的人也有來自別業的創意人,何況,他們參展都好多年了,而您有意透過Arts + 專案帶出什麼新觀點?
我策動的新觀點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多的多,因為文化產業類別處在3D列印機,藝術人工智能,虛擬與現實當道的時代,影片與遊戲經由音樂衍生出的新產品竟有如此之多,以至現在,我為國際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在法蘭克福書展設置一個相遇點,也就是Arts + 展,這就是我為那些有發展潛力的科技產品提岀有衝擊概念的時候到了;另一方面,透過創新權的保護機制,Arts + 賦予他們多種交換合作的可行性。

不論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版發行人都不該錯過Arts +論壇的那一場講題?
拜託,請您相信我,受邀到Arts + 論壇的演講人帶來的精彩內容是一場勝過一場。這些主講人都非泛泛之輩,他們不僅讓我們見識到什麼是出版改革,還發佈了未來走向。所有與創意相關產業幾乎都為智慧財產權而得提出新回合談判,而這就是Art+論壇講題所要著力之處。我這就舉建築大師勒.科比西耶功能椅(Corbusier-Stuhl)例子,這張椅子歸誰所有呢?您在自家的客廳有沒有列印它呢?這個問題應該很快就會成為大家都想知道的答案,而這就有待表明就序了。

Arts + 展的著力點也是博物館關切之事,到目前,館方連個數位交流的專業論壇還是付之闕如嗎?
無論如何,我從未聽說有那個論壇讓人看見藝術殿堂領悟到的各種面向會和館方未來的長遠之計有何關聯,何況,未來是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您到Arts + 看展,無論如何一定都要看看300多年前的荷蘭版畫代表人物林布蘭(Rembrandt)自畫像,他在150億數位點陣彩現後橫空出世了,宛如這是他昨日才完成的藝術創作一般,身上還散放出油墨味,令觀者看的拍案叫絕。或者,您就讓自己神遊在荷蘭繪家Bruegel於1562年繪製的部份油畫作間,透過3D立體虛擬模境呈現在徒步區的伸展台上,您還會看到,被列印的裙子和上衣表現出的新鮮感是什麼。每一位來到 Arts + 的人都能經歷到,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藝術文化人生。

此外,博物館辦辦展用地用的是館方的自有用地。為什麼當代藝術博物館要從紐約移駕到法蘭克福書展呢?
因為法蘭克福書展早就成爲全體文化內容產業展出的廣場,遠遠活出書本精神了。這裡未來也會成為藝術,建築,設計與時尚版權談判所在地。博物館界覺得挺有趣,因為館方也正如所有其他文化機構一樣,處在展出變革高峰期,必然要花些心思找出傳遞新路徑,這也包括為商業運作的新模式。

1937年次的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今年受邀擔任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典禮媒體招待會致詞人。您和他這是第一次見面嗎?
是的。我相當期待見到他。以他的年紀來看,從他在藝術繪畫的表現看見他是怎麼成為走在數位時代前端的先鋒者。我就舉一個例子,他在面對各種繪圖新技術挑戰時展現的是何等的無畏精神。

Arts + 展簡介
  • 書展 4.1 館(約2000平方米)展出藝術文獻外,也有Taschen 出版社出版品,此外,有來自倫敦的大型博物館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阿姆斯特丹的梵古博物館(Van Museum)及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
  • 書展展出星期的週三日(10月19日)由阿姆斯特丹JWT 版權代理人Bas Korsten 介紹專案:「下一個林布蘭」(The next Rembrandt)一張繪圖表相儼然是林布蘭親筆手繪之作,不過該圖的數據卻是從他的整部繪作在3D列印機的掃讀下列印而成,然後這就是大家要問的基本題:科技與創造藝術適合搭配在一起嗎?繪圖藝術過程會因此被運算法取代嗎?此外,藝術收藏人 Julia Stoschek,網站觀察人Jeff Jarvis,Edward Budd,及德意志銀行數位資訊長及多位來賓屆時到場聆聽。
  • Arts +大型主題沙龍將以虛擬轉真實方式在4.1 館敞開論壇大門。科技顛覆影片製作,遊戲業,博物館的所有製程。有關專家將在下面兩個時段10月19日/13:15分及10月21日/12:30分報告他/她們第一手研究的專業筆記。週末,展方還將提供群眾一片置身在虛擬遊戲裡的草地。想要查詢Arts + 論壇講題詳細資料的人可進入http://theartsplus.com

以上提問人:莎賓娜.克蓉柔(Sabine Cron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