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以來,有成千上萬的基督教徒甘願汗流浹背也要到斯圖嘉特,不為別的,只為信仰而來 ─ 在德國基督教教會日(Deutsche Evangelische Kirchentag,簡寫:DEKT)擔任座上嘉賓,當中不乏社會上你我都耳熟能詳的權貴人士。他們打出的共同標語是:「我們借力使力是為了變的聰明」。擁有神學學位的喬治.費瑞克斯(Georg Frericks)在慕尼黑的MDG媒體企管顧問公司擔任顧問。本週週日專欄由他談論,圖書業內人士是怎麼變的聰明?深嘆一口氣,所為何來?付之闕如的市場行銷策略。
令人毫無疑問的,DEKT是一個能夠驚天地、泣鬼神的集會活動,這不單單只是基督教會籌辦的一個信仰節日,在令人印象深刻之餘,還能將此集會理解成發出政治信號的場合,將信徒向上帝禱告的內容建檔紀錄,藉此不只是顧及一己之私就好,而是從改善社會風氣與促進世界祥和之氣在貢獻一己之力。DEKT不僅向社會權貴人士發出召集令,而且這個活動也是基督徒本身將自身信奉基督教義的這股堅定力量赴諸行動的一種徹底展現,這是在向大眾提出證實,什麼是該做的事,進而成為合理行為的一種廣泛認知。
ㄧ般而言,DEKT會看到的必然現象,是這類的宗教書店會隨著集會推動人舉辦集會地點的遠近被賜予不等程度的豐厚進帳。儘管所有的公開報導對此都表肯定。然而那些地處在DEKT外圍的書店,和直接就在斯圖嘉特市前往集會場合必經路上的書店表示,詢問宗教書籍的人仍不見大幅提升,這到底是什麼原因使然?(幸運的是,「週日專欄」是以對話的形式存在,讓我高興的是 ─ 宗教書籍基於其宣揚教義的理念,是准許其他擁有不同信仰經驗的人發表評論的)。
前來參加DEKT集會的人潮是絡繹不絕,斯圖嘉特夏日節慶讓人看見一片喜樂的景象,與週日一早,社區人擺出現實臉譜形成鮮明對比。極有可能大多數的教會高層執事已經不再相信在德國還有人在過文藝復興時代基督徒式的生活。
對販售宗教書籍為主的零書書店與出版基督教義的出版社而言,他們不相信有這樣的人,這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我在這篇文章中用「基督教義」談論福音教會日的集會活動,若是讓您感到不舒服的話,就請多多包涵了。然而組成兩大教會體系的成員,以及那些是您稱得上數的書商交易與E. 化就沒多大的關連。)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基本矛盾,問題看似出在:大型教會擬訂禮拜儀式的人把內容寫錯了,以至「作繭自縛」。(你們並不是這麼喜歡聽到「危機」,就算從字意來解,它多少與決定與轉捩點有關……)
DEKT把節目活動專注在社會上少數的顯赫人士上。在市場上,這些人的書往往銷的比大多數的作者還來的快。讓人要深深大嘆一口氣的是「這個人往往非得是Margot K.」,看來買方是吃了秤陀、 鐵了心不願買她的單。宗教節目上,她看到什麼就賣什麼 ─ 這可是美事一莊,不過,難道出版社就用不著為替代選擇方案規劃了嗎?
我知道這有例外的狀況。不過,有多少家的出版社會為了.擔起責任.而投入這麼久的時間共謀良策,ㄧ直到你把競爭對手得勝的秘訣解碼後,挪為己用,讓它成為你操控市場的得分密碼嗎?不僅於此,市場上出現顯著的銷售赤字,從線上商務表現上,尤其讓人看的明白,無可饒恕。還有,你向某家雜誌攤建議商業交易的常見方式:讀者可從哪裡取得初始題材,特別是,怎麼取得,到了後來,就把這些男男女女讀者全都納入自己的潛在目標族群,然後以此示人?(Happinez & Co雜誌在滑出水面後,從它盪開層層連漪映出朵朵的浮雲就能知道了。)
於是「我們借力使力是為了變的聰明」這句標語也就徹頭徹尾成為基督教書商與出版人聯盟協會(Vereinigung Evangelischer Buchhändler und Verleger/VEB)與德國基督教媒體協會(Evangelischer Medienverband in Deutschland/EMVD)或天主教媒體協會(Katholischer Medienverband/KM)行事依奉的美好口號。不過,這尤其能從個別企業表露的個人言行上看出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