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9

站在人脈關係基礎上,線上瀏覽更有看頭

網路商店爭取書籍相關業務

亞馬遜打破所有網路書店的紀錄,有個觀念卻讓人常常給忘了。一家網路商店的規模與其重要性,不見得有因果聯屬性。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珊德拉.修斯兒(Sandra Schüssel)的見解如下:

讀者,在小巧的網路商店裡,同樣能夠找到適合自己想看的書,而且,在那裡付出的錢,會比提供許多不相干商品的大型網路書店還要多。網路商店新概念,好比,在美國起家的索拉書店(Zola Books),或創造發展原型平台(ProtoType)專案,一步登書(1Step2Book )就是不以亞馬遜規模作為自家商店經營的指標,與其在自己的網站裡面,裝入大量的商品,他們反而刻意在自己商店裡面,降低商品的選擇性。其實,商店採用這樣的營業模式,這也不算是什麼新概念。書店業者早就這麼做了,起碼,在實體商店方面,就是如此。不過,這裡所談到的這個新概念,含意就要深一層:書店業者還要演出人脈轉介的角色。

哪些人,對某某人產生興趣?愛看犯罪小說的粉絲,就會跟著自己崇拜作者的建議書單走。花園之友,就會去參考植物栽培達人所給出的建議書單。讀者,喜愛特定主題的雜誌,也能參閱雜誌裡面列出哪些的建議書單。朋友,會跟著自己朋友們的書單走。至於,一般暢銷書的排名順序,與古代保存下來的遺物,講求精準配合就有所不同。暢銷書排名是在建立先後次序,很少是指引方向。

出版社把體系下的這層關聯性,給攤在陽光下。出版社的目錄,就是出版之友停下腳步駐看的地方。對出版之友提出這麼有用的指引,為什麼卻要不斷以低於該有的價值來販售,那麼,亞馬遜網站又是怎麼做?出版社的名稱在那,充其量就只是列在書目的產品資訊欄內。站在人脈關係的基礎上,線上瀏覽,才讓人找出自己的真正興趣在哪裡。在線上商店裡,書本讓各類商品的分類排序,腳鍊,不斷給阻斷了去路,讓人與陌生形式作出連結,在繽紛的珠寶箱裡,書本找不到自己的角色。把書本用對的方式包裝起來,就能讓在地書店的數位瀏覽更有看頭。除非,網路商店業者在網路上,自己就是關係一員,而非群眾,甚至不會讓自己在不計後果下,去當亞馬遜的競爭對手。

以上,請參閱第42期,16/17頁,文章《給數位式圖書世界的解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