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7

皮波先生,請問電子書後,接下來呢?

皮波先生,請問電子書後,接下來呢?

經典電子書只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才會有它的未來前景,數位出版論壇於十一月六日與七日將在柏林舉辦為期兩日的專題研討會,眼見這就快要登場了。文學代理業者艾恩斯特.皮波(Ernst Piper)將在這場研討會上提出電子書有關的大哉問:電子書後,接下來呢?
Piper&Poppenhusen著作權代理公司位在柏林的創辦人於本週日專欄先就此釐出可能的答案。

有幾家出版社,尤其是指美國出版社,電子書佔出版總營收的比佔,如今已超過百分之五十。不過,這種情況也在幾家德國出版社看到,就在過去這段期間以來,這些出版社來自數位營收的比佔,顯然移動在兩位數百分比之間。一塊新型市場的自我築基,它起步、發展之迅速,是快到連我們自己都還摸不清楚的地步。

寫作文字從紙張載體上被解放出來,這是一場無可逆轉的演變過程;這是人們能夠肯定的事。那麼,這接下來呢?至目前為止,大型的大眾出版社在生產印刷產品時,首先是以數位版本來生產。出版社的新起之秀,好比dotbooks,在傳送原版電子書時,大多仍以常規格式上傳,然而,這些格式的研發肯定不會是在原地踏步。出版社不僅只是得要放棄印刷紙本業者的自我角色,而且還得一路演變到是以內容提供者的角色出現。出版社的未來,倘若仍然還想以文學生產者的重要角色自居時,就還得勝任組織者的角色,在作者群與藝術圈,以及他們的群眾之間組織出彼此的互動過程。

人們於今提到的溝通學,是稱此為新聞過程學(新聞流動學),不過,這方面,也同樣會有文學過程學。基爾哈德.波爾特(Gerhard Polt)若在舞台上朗誦自己的文章,他每晚所要朗誦的內容,就會視當時的感受與觀眾來調整朗誦的文段,至今,這是在紙張形式下來朗誦,仍然還是常常一樣。作者的創意過程,在未來也可能是在書本形式下跟著一起走。

紀律書,曾被社群市民賦予的獨特意義,將會自行瓦解。專注化(作者專注在自己的寫作主題,讀者專注在閱讀的讀物上);文筆性(與其它藝術形式的界限,好比影片或藝術);封鎖性(書本被人視為創意過程的結晶產品);線性(描寫述說,吸收轉化)不會變的更長,無論如何,不會僅是由文字著作人來定義產品。這將會出現非常冗長與相當簡短的書,各式各類的書,會在自己的外觀形態上,常常不斷地變化。讀者討論的這些書,就如,人們如今從維基百科看到的例子,長時間以來,一本把所有人的其它參考書籍給甩到後邊去的百科全書。

說故事的形式有它自己的空間,這在過去難得一見。出版數位化可是把這樣的空間,變出整整一系列相當叫座的雜誌,好比,Byliner、Atavist、The Magazine等。出版數位化,用一種完全新型形式來發表文章,這對紙本書,太短;對紙本雜誌,太長。這種故事形式以圖象進行實驗,並與出版材料作出連結,好比圖片、影片列序,當然,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也是如此。Wattpad.com自行出版平台上,每個月上傳的新故事,大約有兩百五十萬則;每個月造訪的人次,超過二千萬人。

出版數位化的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看頭?在電子書之後,是電子書之前,這事會比出版社只是單單的統計出,紙本產品是有多少的營收比佔,讓數位產品給取代了還要來的牽聯甚廣,我們應該把電子書之後,電子書之前看的清楚。出版數位化為我們開啟永無止盡的許多新可能。她不僅徹底顛覆了圖書貿易(實體貿易失去意義),出版學(出版社提供出版服務是以一種完全嶄新的認知下出現),居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互動關係取代線性認知)。數位出版也將著作權人出品的產品條件徹底的顛覆,並對著作權人的產品是帶來長期的完全改變。

這些過程是這麼樣讓人組織著,市場參與人,著作人的成績,一如評價人,也將在未來許諾出它的經濟成功。邁向成功的這些過程,就是一種精采可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