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史密特(Hans Schmidt)做書店這一行都有45個年頭了,幾乎每個人都認得他。下週二,就要滿65歲的他在紐倫堡康普書店(Buchhause Campe)當了25年主管後,就要功成身退了。本週週日專欄,德國出版書商週刊請到這位零售書店業者就以下問題下出一個結論:書店商業交易現在跟過去有什麼不一樣?書店顧客與員工在因應圖書交易的變化上是怎麼逐步調整心態的?今天,書店業者在做書的簡報時,哪些的做法根本就行不通?
45年前,我就在問:為什麼某個人會進到書店找上我?後來,我為這個問題找到合適的答案。電子商務當道的時代,收費標準之於實體書店的商業交易,再度顯得重要。今天,我建議每一位書店業者,要把它的價碼寫在白紙上,到了晚上,還想不出答案的人就該把店關了。
幾週前,我人還在中國,我能肯定的是:書店的中心是咖啡。那裡的情況和這裡類似:書店人員了解的成功書店是:它是人們在城市相約見面的場所。書店業出現許多的變化,我們書店早就不再銷售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Brockhaus),眼見趨勢潮流的聚散變化,就像DIY的來來去去。不過,書店倒是把概念元素,書店是人們相約見面的場所,保留下來。能彰顯出這個概念的人正是零售書店業者,他在書店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的關鍵:他是站在書店的前線代表,如今,這個角色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都要來的鮮明,他必須站在馬戲團帳棚的中央,不是邊緣。為顧客結帳的過程上,他如果沒跟顧客笑一下,無法讓人肯定的是,顧客是不是還願意高興的再度光臨。這個角色可發揮之處,會比他當書店樓層的控管人,常常耗費過多的精力在進出貨上還來的重要許多。
書店員工會自行因應書店交易的變化而改變,這是可以肯定的事。不過還有一種人也會變,私底下,他會持續拿著手中的智慧手機四處的晃,這人常常還得實現兩個基本條件:1. 得是愛書的人,2. 得喜歡與人互動,否則無法在書店為顧客介紹商品的。他必須停駐在時間的脈動上;書籍的交易常常就跟在後頭匍匐前進。零售業者要能評析自身的強項是什麼,本身要能清楚意識到,他,與書店員工是為書店畫龍點睛的人 ─ 偏偏有許多人根本就沒意識到這是怎麼一回事。與書店情況頗類似的是出版社:在出版社發行的預前目錄裡,發言的人是出版主管,而非書店店員所認識的出版員工。
我不說,這個道理您當然懂,顧客自己也在變,不過,會因此要到啤酒花園借酒澆愁的話,就沒什麼意思了 ─ 是啊,這段期間,我們在書店牆上裝上LED燈,現在的顧客都會事前就目標資訊進行檢索,大多情況,他們知道,顧客在掌握目標資訊上,會比過去被他們視為萬事通的店員還更清楚。不過,這多少也要看,我會怎麼用,書,搭出書店的視覺場景:餐廳就像過去那樣,該有的食材都有,就像蔬菜、肉類、魚啊,不過,現在的餐廳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還看重的是,怎麼吃。顧客講究起吃了。
不過,這方面,我們自己也有責任:我們塞給顧客的塑膠袋未免多了些,我們在顧客前表現出,書,就像血液保存袋ㄧ樣,很快就能送到府 ─ 我跑的越前面,就得撐的更久。以至看到,有些書店是在自食其果。不過,顧客仍像以前那樣,願意掏腰包買書,買的是那些,看來具有魅力價值的書。於是,早在哥倫布時代,我就睜開明亮的雙眼在引導同仁打撈明珠,不是藏進抽屜,而是將它示眾。因為是書,就不該將它擱在停屍間,都現在這個時候了,現在的書根本就不該還有這種事 ─ 我為書導的戲,這個意思不是說,我要去裝飾書,而是為書排戲,而這與書店整體氛圍的流動有關:顧客甚至能察覺到,書中描述的真實成份有多少。
漢斯.史密特會將他所了解的視覺市場在Arte Perfectum視覺市場版權代理社繼續作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