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1

社群媒體面面觀 ─ 圖書業者會怎麼運用臉書?

臉書公司 ─ 圖書業者怎麼運用臉書?

社群媒體 ─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 顛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誰能為社群媒體掀起的溝通革命作註解?卡特琳.李希絲(Kathrin Riechers)與安娜.華格娜(Anna Wagner)是就讀斯圖嘉特媒體大學印刷暨出版系的兩位碩士生。她們為此展開問卷調查行動,將圖書業在社群媒展開的溝通活動彙整、歸納說明如下:

從出版社看到的社群媒體
究竟社群媒體被用來溝通時,這會為出版社帶來哪些市場潛力?出版社是能看出箇中學問的。出版社在線上與外界溝通,這指的是,結合讀者,不過這也包括圖片,贏得新顧客上門洽談,這些也就是出版社要把社群媒體放在前線的主因。對出版社而言,讀者,就是出版社要在線上溝通的主要目標族群;出版社,作者們與書店人員連繫次數在遞增。

社群媒體平台裡的叢林
從大眾出版社角度來看,臉書在社群媒體平台同業當中被用來溝通,是使用率是最高的溝通管道,YouTube與Twitter也經常名列前茅,其次才是Instagram與Pinterest ─ 至目前為止,仍然有所保留被用在溝通 ─ 最近成為使用人用來溝通的核心平台,理由是:分享圖片,能把目標族群心聲傳達出來!

出版社在所有的社群平台都有目標族群,分佈上容易混淆:Twitter與YouTube特別抓得住讀者,臉書上,眾生百態,什麼顏色的人都有。目標族群是龍蛇混雜,這並非缺點,反向來看:出版社透過社群媒體平台的通路,就為讀者,書店店員,其它利益團體提供溝通對話的可能,並從中獲得利益。出版社善用溝通對話激盪協同作用,就比較能觀察出對出版本身有意義的發展趨勢。

社群媒體平台透過分享與連結將評論文章推廣出去,於是,出版社與外界之間的互動,這對幾家參與市場機制業者而言,絕非一件容易達成的任務。專門以書作為發揮題材的社群平台,好比LovelyBooks,目前就看出更多能吸引讀者上門互動的可能。

臉書
出版社藉由臉書發揮出版的各種特色:這可以是出版社簡介,可以是不同類別主題書,也可以主題書內容的摘要與作者簡介等 ─ 凡是想得到的點子,都可刊登在臉書上。出版社藉此為出版社打整體形象牌,這是常見的溝通形式,此外,還搭配主題,將多位作者的網頁美美的秀出來。一般而言,幕後在為這些網頁打點的人,常常就是作者,不是出版社。必然的是, 出版社與作者之間事前會就溝通內容取得ㄧ致看法,這時,就不可能還會收到自動發送的郵件 ─ 因為這正是社群媒體的厲害之處。

在臉書上提高圖片曝光率與打響書籍知名度,這個運作方式就跟玩樂透是一個道理。臉書厲害的還包括,幫讀者聯繫到不同的作者;反之亦然。從出版社幕後管理平台來看也是如此,從社內不同員工激發出的想像力,就轉化為出版社邀請粉絲加入溝通行列的一股動力。

出版社在臉書上築出一條通向目標族群的溝通路徑,在實質時間內各展神通,從溝通中衍生出的可能性就聚集出一股市場潛在力量。不過,有意對外溝通的出版社,就必須對讀者,也就是對自家目標族群有所認識。您要了解他們,基本上,起碼要了解到,讀者使用臉書的時間頻率主要是哪個時段。誰喜歡在一個空蕩蕩的空間內叫喊?誰已經在這麼做了呢?

建構社群媒體的組織平台
許多出版社社內都設有線上部門,是為統籌社群媒體內容管理而設,在社群媒體上發佈的內容經常是該部門的一位同仁事前組織處理後才發佈出去。若訊息只是在該部門內部,以及在出版社各部門之間走換,這仍舊不被允許。理由在於,為了能常常持續在社群媒體發掘到各式各類有趣內容,而編輯計劃能為個別社群媒體平台組織內容上助一臂之力,這為的是讓社群媒體使用人擁有可看的多元內容而提出應有貢獻。

從定期輪流談話當中收集未來內容,以及從社群媒體的各種經驗淬取出的概念是合理可行的。社群媒體若是缺乏數據分析就動彈不得。不論是從社群媒體平台內建的分析工具、還是引自外部,好比Hootsuite就是,都能為社群媒體提供數據分析的各種可能性,以至出版社要展開市場調查時,就能進一步認識目標族群。於是出版社在經營社群媒體時,就能透過數據解析把符合目標族群的內容調整到最佳化。

社群媒體的絆腳石
注意,社群媒體平台刮起「狗屎風暴」:許多出版社怕的就是犯錯。此外,有多家出版社缺乏定期照顧不同社群平台的能力。還有:常常被問到的是:管理與使用社群媒體之間的成本對價關係。

從書店看到的社群媒體
這段期間,多家書店也在社群媒體平台展開溝通行動。有待彌補的需求是有的,不過,這也包括許多有待跟上的觀念與對話動機。對書店業者而言,最重要的社群媒體平台就是Facebook與Twitter,特別是被書店用來發佈簡短聲明與轉載文章。也有幾家書店還把Instagram或Pinterest當成溝通的配套平台。

規模特別小的書店比較會把社群網路連線看成店家與讀者之間溝通時的一個附帶途徑。若是從大型書店與連鎖書店的角度來看社群媒體時,視野格局就不同,他們在社群網絡內,就特別喜歡把這裡列為編輯計劃的一部份,放在書店商店平台上轉載出去。雖然大型書店在與讀者溝通時,會不斷出現重覆話題,但是有計畫在刊登郵件,好比發佈推薦書籍訊息,就不是少數,而這也就帶動許多人是自動自發寫文章付出一己貢獻。

讀者對社群媒體的期待
讀者對自己設法取得的資訊是特別重視,這也就是說,他們把自己在社群媒體上收到的訊息列為重要,沒有人會看不相干的廣告,偏偏在社群媒體為書打響知名度是一個徹底被期待的想法,這種情況下,讀者就以個人角度去看書籍廣告。書籍海報視覺設計搭配幾句簡短的話,這就組合出一幅生趣盎然的廣告看板,於是用圖片,文字與影片混搭出的視覺效果,就會贏得讀者的注意。社群媒體若是以主動互動使用人為溝通對象時,就會建議在臉書上交談,因為社群媒體使用人熱衷於線上交談,這類對象被出版社視為市場加乘數。

總體而言,主題網頁吸引讀者觀看的力道非常之強,因為這裡的內文是把讀者感興趣的題材彙整之後才登出。所以臉書在發佈特定主題網頁時,好比奇幻主題,就會看到粉絲人數多到要令人咋舌的地步。如此一來,這就被歸結出,讀者對社群網絡上的「專家們」是有信賴感的。活躍在社群團體的專家被網友視為可茲信賴的對象。

在社群媒體上推薦書籍時,這除非這來自部落格主,否則還是比較次要的角色。一般讀者決定要買一本書時,主要還是看在書本內容簡介,這是哪一類的書,尤其是從朋友那裡聽來的提示。這就是出版社的市場潛力,而這就是出版社之所以要在社群網絡上發佈訊息的觀點。

社群媒體在不同通路上的表現 
臉書,是大多數讀者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愛用的人是天天都上臉書。而YouTube,Twitter或Instagram也都扮演一個角色,雖然不是吃重的角色,不過後勢行情看漲。

使用人在臉書上按讚,這是對人,說的更明確一點是對人格特質按的「liken」,接下來才是影片,音樂,書籍與企業。出版社臉書的強項是,發給作者們的個別訊息與書目訊息。這裡面就隱藏著許多潛力,以至出版社能藉此鼓勵旗下作者群,並且協助他們在社群媒體上應該積極表現自己。特別訊息,舉例而言,讀者積極在部落格與論壇上搜尋特定類別的書。不過,這方面還包括出版社發佈跨主題的網頁受歡迎的程度很高。圖書業者要在社群媒體上舉辦抽獎活動,這背後果真有讓人期待的獎項,這只會挑起使用人參與抽獎的興趣。

社群媒體的未來展望
整體而言,讀者對自己採用的社群媒體在想法上是非常的積極的。從社群媒體市調部門問到受訪讀者是如何看待它的未來前景時,從讀者反應搖動的程度就能看出一二。

受訪者認為臉書是他們使用溝通的重要平台,不過被人強行促銷的現象卻越來越多。被問及數據保護與隱私權時,顯然批判成份居多,這方面,礙於社群網絡建構工程,有意轉換平台仍有困難。此外,臉書還把許多功能結合在一起,至目前為止,平台同業仍難忘其背。

一個可能的選擇是Instagram,因為它提供的社交功能正是圖片分享,經常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它。受訪人被問及對社群媒體的未來前景時,看法分成兩派,但是,沒人相信中期有何多大改變;長期看來,凡是參與填卷受訪人,出版社,圖書館與讀者的建議是,始終要睜亮眼睛看清,是幾哪條路可選。


卡特琳.李希絲(Kathrin Riechers)與安娜.華格娜(Anna Wagner)是斯圖嘉特媒體大學印刷暨出版系碩士班學生。她們將圖書業在社群媒體上的表現活動彙整在一起。共有22家出版社與347位讀者接受採訪調查;至於受訪專家包括:皮波出版社線上市場經理Caroline Adler,愛德爾出版集團電子出版部主管Karla Paul,斯圖嘉特市席勒書店業主Susanne Martin。有意查閱問卷調查評比成績的網友請連結到原文網址,那裡有可供下載的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