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人喬.蘭德(Jo Lendle),沃夫崗.費契爾(Wolfgang Ferchl),文學代理業者卡琳.葛拉芙(Karin Graf),女作家卡特琳.帕辛(Kathrin Passig)應邀出席2015年度出版書商論壇,就標題:作者與出版發行人之間的關係 ─ 對德國書市帶來的會是什麼後果?展開討論。
前陣子,作者與出版發行人之間存在的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引發各方熱烈的討論,漢色(Hanser)出版發行人喬.蘭德為此付出他的關懷,許多作者處在現前出版生態下,可以不用再理會出版社的指示。話當時,令某些人士驚訝的是:難道就職人才剛跳槽到業內最富盛名之ㄧ的出版社,此人真能革掉出版社的職?當然不至於此。這層含意其實是多方面的,不過是藉此暗示:身為文化守門人的出版社喪失本身賦有的功能。許多作家要出書,不一定非得找出版社,放眼望去,自行出版市場上的景象是一片欣欣向榮,這證明了什麼,意理不言而喻。
昨天,德國出版書商年度論壇在柏林上演,出版人士共聚一堂,為的就是釐出作者與出版發行人之間的最新關係。論壇副標題:「作者與出版發行人之間該如何修補既有的工作關係?」因時制宜是必要的嗎?對論壇主辦方而言,這根本就不再是什麼基本題。於是就在眾人異口同聲中,被診斷為「破局」的這層關係馬上就被主持人霍爾格.艾林(Holger Ehling)以艱澀的理論來解讀它,是啊,甚至是用「ㄧ場戰爭」來形容。
不過,在柏林會場上,接著就看到在坐者中,有人的反應甚至和漢色發行人喬.蘭德一樣,對霍爾格.艾林說法幾乎不感驚訝,他把兩者關係比擬為戰爭,這扯的未免就離譜了。雖然是老調重談,出版社一如報社,卻失掉本身特有文化的意義,儘管如此,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受到何等干預、甚至被分化與破壞,他什麼都不想知道了,反而篤定的認為,有多位作家變得更有自信了,更能為自己的決定做主了,好比,他們把自己寫的書放在部落格內對外介紹、推廣,藉此拉抬銷書業績,而這些都是作者在自我督促下進行的事。
講台上,另一位講者是Knaus出版發行人沃夫崗.費契爾。他持的就是相反意見,完全不願把兩者之間的關係看成漸進式的劇烈變化。照他估計,兩者之間沒有必要修補關係,這個需求是零。許多作家從來就沒待在一個同質團體,做最愛的事,常常是自顧自的寫作,若有別位作家試著與讀者談話,就和那位作家對立。甚至,出版社必須能夠敏銳覺察出作者期待被關切的主題是什麼:沃夫崗.費契爾以他自己的經驗說:「有些作者期待有個孩子,另外一些想找結盟夥伴」,並用定義「期待管理」作為貼切的形容。
插畫用父母與孩子來隱喻出版社與作者之間的關係,之前,作家卡特琳.帕辛(Kathrin Passig)在寫作時就曾用過, 所以這就讓人看到極端的一種表現,不過,你們常常把它看成不平衡人格特質所顯露的「刻意雙重標準」。為此,多位的文學代理業者決定以調解人身份為被埋伏在多位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爭議地雷」進行掃蕩而付出貢獻,今年已是第四度列席參與出版書商論壇討論的文學代理業者卡琳.葛拉芙(Karin Graf)就特別喜歡聽到這樣的事。
不久前,女作家卡特琳.帕辛預前盤算好,能從自己的幾本書獲得一筆豐厚的預付金來應付生活中的主要開銷,然而言之過早的結論卻沒有實現,因為她那時的談話,每年收到稅前津貼在2萬至2萬5之間。再者,帕辛自己還注意到,一來她沒有孩子,二來也沒有什麼昂貴的嗜好,除了一份舊租約之外。作者不只是為了談酬勞才在跟出版社打交道,就像沃夫崗.費契爾(Wolfgang Ferchl)愛把這高調拿出來談一樣,這也就是說,她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可就好多了,而且幾乎也能付出與金錢同等程度的精神博取讀者的注意,獲得出版的認同,以及內容應用的導向。
在柏林舉行的論壇進行到下午場,話題什麼都談,至於未來,是不是有越來越多的作者會自行出版書,這對作者本身,以及書市會造成什麼後果?到是沒怎麼被提到,這個現象著實讓人訝異了呀;竟然,一向很少會在公開場合高談闊論到的 ─ 錢,常常就變成主談人話題攻防的焦點。
不久前,女作家卡特琳.帕辛預前盤算好,能從自己的幾本書獲得一筆豐厚的預付金來應付生活中的主要開銷,然而言之過早的結論卻沒有實現,因為她那時的談話,每年收到稅前津貼在2萬至2萬5之間。再者,帕辛自己還注意到,一來她沒有孩子,二來也沒有什麼昂貴的嗜好,除了一份舊租約之外。作者不只是為了談酬勞才在跟出版社打交道,就像沃夫崗.費契爾(Wolfgang Ferchl)愛把這高調拿出來談一樣,這也就是說,她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可就好多了,而且幾乎也能付出與金錢同等程度的精神博取讀者的注意,獲得出版的認同,以及內容應用的導向。
以上,論壇會議報導人:霍爾格.海曼(Holger Hei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