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專業期刊(Deutschen Fachpresse)在Essen舉辦論壇集會的中心議題,就聚焦在代出版社處在數位時代的變革。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米歇爾.羅斯勒.葛亨(Michael Roesler-Graichen)提出他的評論:「來自傳統圖書界的職員轉型當資訊科技專家」。
出版社進行媒體變革,至少,在演進的行動上,出版界會在隔年的專業論壇上,特別為會員在科技議題上提出指導,從某種程度來看,這麼形容也是沒錯。為數位化進程掌握方向的人,就該對企業指導手冊的內容有所瞭解。數位內容產品,與為數位產品在市場上所作的數位行銷,這可說與出版程序進化的工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就成為出版社調整工作流程的前題;而這與許多的科技又連結在一起,於是,有些來自傳統圖書界的一些職員就趁此機會轉型成為資訊科技專家。
但是這個資訊科技專家的意思,指的並非是安裝硬體、與軟體使用,也不是為新款閱讀器作出研發,或是出版流程在作數位調整時,線上平台得讓人當成弱點來看(最多就只當作是支出的項目),若是這麼來形容資訊科技專家的話,可就沒說到重點;而該問的是,傳統圖書界用慣性來思考的職員,自己能夠跟上數位化進程的腳步有多快?IDG媒體訊息溝通顧問在德國專業期刊論壇演說中提醒在座的會員,企業職員與企業經理人所作出的智力調整,這是能讓企業在實現「示範轉換過程」成功與否時的A與O,而這就與出版社所有的出版流程都脫不了關係,而整個出版團隊所領悟出出版數位化的願景,稱這是:「網絡先行一步」。在幾年之內,出版業內就不會只是電腦類別的專業出版社會在網絡先行一步,而是包括文學類出版社的工作職員們,也會把「網絡中心」思維運用在社務的運作上。
出版社走在數位化的出版道路上,走的可說崎嶇不平:過去習以為常的出版流程,得要放棄不說,而整個出版工作團隊還得重新接受職業訓練,不然,這就得靠有經驗的後起之秀來鞏固數位化流程的進行。就在數位交換過程的同一時間,用來喚醒轉換出版數位工程的能量,這就看一個人是有多少的能量。在出版變革的過程中,能夠作出轉換的人,並非只是主題編審、文字編輯、或書籍印製人員,而是從出版社的整體藍圖的角度,在作規劃的管理人也是包括在內。出版社在進行數位化過程時,就得從全體環環相扣的細節中,檢視出得在哪裡作出投資,才能落實數位化的變革行動。新研發出來的商務模式在市場上到了能夠自行獲取利潤之前,這可是得先要投資研發成本與時間。然而,在錯誤的位置上實行節省開支的企業,怕是要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
以上,請參閱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第25期,第20頁,專文「所有人都以網絡作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