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2

惜福,從漫畫故事中辨識出自己的身影……

莫非德國的漫畫又更加的政治化?

2012年Erlangen漫畫沙龍展(COMIC SALON)在今天畫下句點。「阿拉伯之春」是今年漫畫展出的重點之一。Bernd Dolle-Weinkauff是法蘭克福市歌德大學青少年讀物研究所的教授,並且是位漫畫專家。本週週日專欄就由他來談論,德國對政治漫畫的興趣有升高的趨勢。

奇怪了耶,過去幾年之間,以德語發行的繪圖小說,故事的情節環繞在中東地區的紛爭,利害衝突糾葛在一起的民眾、人物、與政治團體。就從Marjane Satrapis《不會叫的公雞》(2006)所描寫的波斯生活說起,接到Joe Sacco《巴勒斯坦》(2010)、《加薩市》(2011),一直來到Sarah Glidden《以色列人懂了》(2011),到了今年有Guy de Lisle帶來《來自耶路撒冷的記錄》(2012),以及Maximilien Le Roy的《圍牆》。就在文學來回在各執一詞的現實間,情節的張力就在插畫的烘托下,期待能為故事的真實性起一定的作用。

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相形之下的小眾,卻又意味著具有相當份量的衝突區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號召到這麼多的漫畫家為政治提出意見?政治漫畫在過去可曾有過這般的廣納百川,在主題的引導下,讓各方不同的感受、意見、與推測得以匯聚一處?

今年第15屆Erlangen國際漫畫沙龍展主打重點為「北非與近東」,若從漫畫論壇所作的政治報導來看,從危險區歷險歸來的旅行報告所描繪出的繪本故事,以連續發展的自傳寫法所受到的歡迎程度,並沒有在「北非與近東」的主題光環下,就這麼相形失色。很可能這就看出,自從漫畫創意人Art Spiegeman寫了一本《一隻劫後餘生的老鼠》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塵封歷史與納粹罪行就老是被人翻出來回顧,於是這就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新素材,以及發生衝突的最新火藥庫就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繪本小說對此提出探討的省思。由於漫畫早就不興炒冷飯的方式來為政治作出辯解,這類棘手的問題 ── 早就讓漫畫用自身的絕活,以讓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向外界作出證明。

至於漫畫是否對政治、或當代歷史議題的比重還會增加,這可就很難作出定論。然而毫無疑問的是,漫畫引起人們更廣泛的注意,或許這是因為群眾與媒體對漫畫生出的興趣是越來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