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8

專訪:尤根.霍格雷夫談論開放-獲取-第二次公開發表權

一個有缺陷的結構

德國聯邦議院今天在柏林就著作權法修訂案進行二讀與三讀。就在孤兒著作與絕版著作使用規範無有爭議之時,計劃中的開放-獲取-第二次公開發表權則是從精神與之分別。出版社擔憂,這項修訂法可能會為他們帶來經營損失。霍格雷夫出版社 (Hogrefe Verlag) 發行人尤根.霍格雷夫(Jürgen Hogrefe)在德國出版書商協會擔任著作權法與出版法委員會主席。Boersenblatt.net就開放-獲取-第二次公開發表權與霍格雷夫進行以下訪談。

德國聯邦議院於今日就要通過實施開放-獲取-第二次公開發表權法案,儘管這項法案是從未經變更政府草案的基本法下進行審議,而第二次公開發表權法的使用權限是用在公開資助的研究成果上。這難道不是出版社贏得部份的勝利?
霍格雷夫:與其讓這個提問焦點放在審議表決的順利通過上,反倒不如去關注第二次公開發表權的意義是什麼。站在德國出版書商的立場,我們是從一開始就表態拒絕這項媒介,因為它是一個有缺憾的結構(設計)。我們要是談到第二次公開發表「權力」,衝其量這也只是一種婉轉的說法,若要追根究底起來,這第二次公開發表的核心,這還是涉及到科學作者對著作的監護權力。若是現在把這種受到青睞「綠色」開放-獲取模式放在法規制度層面來加以審視,它就出現了問題:若是第二次公開發表權是真正依循著作權法行事,那麼,所有的作者都該有這樣的權力,而不是僅限於「公開資助」使用。

畢竟這次著作權法修訂案攸關作者的權力,作者要在哪裡發表論文,又該如何行使個別權力?
霍格雷夫:這個說法可就不對了。第二次公開發表權的主要思維,並非放在作者是要怎麼去個別主宰個人著作,而是集體在評價作者的個別權力時,這個目標是在,研究成果是存放在訊息庫裡時,該怎麼讓它開放給外界使用。

難道這不會對出版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霍格雷夫:這甚至會為出版社帶來間接損失。學術論文存放在開放-獲取知識庫,對外傳播,一旦12個月禁止轉載期限失效,這時,圖書館就會退回該學術論文發行版本的出版。不過,這若攸關到圖書館是否還要續訂該份學術期刊時,學術論文的使用統計數字就會成為他們續訂與否的一項決定指標。我為此感到擔憂的是,這就可能會造成圖書館停止訂閱,這麼一來,德語出版社在把期刊推向到國際上立足時,就會顯得越發困難。

若從長期角度對此加以審視,難道期刊市場不會就這麼日漸萎縮,而政府與研究聯盟要把知識傳播出去的目地,不是也就連帶跟著抵消了呢?
霍格雷夫:就是這樣啊。學術論文若是沒有經過一家出版社首次對外發表,就不會有它的第二次公開發表。於是,現在決議的第二次公開發表議案,就是一條錯誤路線。然而,這還是有它的可行模式:好比,出版社提出開放-獲取的「金色」模式,利於學術著作立時就能放到開放-獲取知識庫對外發表,然而這個前題條件是,贊助機構得要撥出這筆經費。

聯盟黨派提出法規草案協議案,使得金色道路達到開放-獲取之路徑,能夠藉此標明出來。對此,您是樂觀以待? 
霍格雷夫:讓人覺得可惜之處,這是讓我喜於寄望的唯一途徑。況且,聯盟黨派付交審議的提案,幾乎都是意識型態下的包伏,其所提出一系列的建議,是在監管知識份子之下而研擬出來的,這可就是一個大麻煩:議案討論,這就不是站在理性層面上在討論,而是從意識型態來審理審議提案。這麼一來,在提案裡面列出的建議,舉例來說,「為了達到激勵開放-獲取-出版,是透過科學顧問與提名程序來予以獎勵。」我認為這就是難以置信的事。至目前為止,這只有在科學素養具足時,才會出現這種前後聯貫性。

我們如果去看德國聯邦議院的代表政黨,若把出版社的考量嚴肅以待,以及科學作者在為真正的需要而付出努力的人,怎麼這看起來似乎是沒有什麼政治力量。這個理由是什麼?
霍格雷夫:把出版社貫上惡意之名,這麼做可就錯了。不過,若是從大多數民意代表對於出版社在政治全盤的整體複雜度的所作所為,似乎缺乏應有瞭解。出版社在社群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論是就科學知識上,還是從傳遞知識的硬體設備的發展與保存來看,它都付出顯著的貢獻。有時候我就會問,為什麼科學組織機構對於要怎麼跟出版品打交道,是在自以為是之下,而來對此做出更好的評論。到了最後,所有的參與者都該要顧及到,該怎麼行出永續性的出版模式,對此,在許多出版社的自家裡面都有這樣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