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7

電子書與紙本書的規劃方式不同

數位出版社 ── 電子書運作的邏輯思維

為了把電子書的展現形式、多媒適用性、溝通互動可能性給發揮出極緻的表現,這時,數位出版社就要突破印刷世界的思維藩籬,這有它的道理。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米歇爾.羅斯勒.葛亨(Michael Roesler-Graichen)提出他的見解。

出版社僅有出版電子書,因電子書而衍生出合乎邏輯的必然生態新體系。當印刷紙本書以數位作為展現形式時,紙本書就越來越失去市場的吸引力,電子書運作的生態邏輯系統就必然變得更為明顯,至少,在製造書籍的特定領域上,就是如此。為了把數位書的展現形式、多媒適用性、溝通互動的可能性發揮出極緻的表現,這時,數位出版社就要突破印刷世界的思維藩籬,擺脫阻礙新媒體發展的成見,就是合情合理的事。

一家製作數位產品的出版社,這指的也是,擺脫換算邏輯方式,也就是說:印刷紙本書的結束,與「虧損」有關的部份,與電子書的「附帶功能」作出抵消。而是該這麼形容,可能會更為恰當,書友並未把紙本書與電子書視為類似產品來看。這是兩種媒體,彼此各自的不同點,不在載體的形成,卻在他們各自呈現的結構與使用上來看出彼此不同。這麼一來,電子書在安排內容多寡,排版形式,封面設計,商業模式,行銷通路與市場規劃,就與印刷紙本書做出完全不同的規劃。

出版產品通達顧客、使用人的通路,在網路上走的完全是另一套模式。網友在線上商店,社群網絡,部落格,線上雜誌,趣味性論壇上尤其能找得到電子書蹤跡。何況,在固定零售交易中,也可能展示出實體書,許多顧客(也包括電子書讀者)仍像之前ㄧ般,在購買印刷紙本書:透過電子書卡,或USB卡,也許也包括平板書卡作出連結,這些都是他們購買紙本書的可能管道。

此外,數位出版社還能完全實現另外一種功能,把絕版書目以數位形式提供外界下載:這麼一來,在出版社的庫存目錄與倉庫存貨單上,若干年後,從中消失不見的許多書目,這些絕版書因電子書的數位形式而存在,是活生生存在的絕版書,並且還能滿足許多讀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