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9

《我的童書,我的英雄!》不會收集好了才放到聖誕樹下

一本貼圖本,不會是收集好了才放在聖誕樹底下

德國出版書週刊在採訪科隆當地人史堤芬.葛綠恩華德(Stephan Grünewald)時,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喜歡收集貼圖呢?葛綠恩華德的身份,他除了在Rheingold市調機構擔任消費心理研究員之外,他自己也是四個孩子的爹。記者採訪他的緣起,就在這本《我的童書,我的英雄!》貼圖本上,這是由協會【請注意,以書之名!】為小朋友企劃收集貼圖的活動,零售書店和參與這次文宣活動的出版社,才剛剛一同攜手把這個活動帶到市場跑。

市場上,有些貼圖本做的可是有口皆碑,數十年被奉為珍寶般地讓人們呵護著,就拿Pannis在德國發行的第一本貼圖本來說,這是為了1974年德國舉辦世界盃足球賽事所推出的。這個賣點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葛綠恩華德:貼圖本鎖定目標族群的年齡層,是介在六歲到十二歲之間的小朋友。他們超愛收集貼圖,一得空,這就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事。從他們收集貼圖的行動上,正好吻合他們處在的身心階段,小朋友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貼圖本就能提供他們一種想要努力完成某件事的機會,也因此,收集貼圖就成為小朋友特別喜歡的活動,因為他們能在系統機制下去指定自己的貼圖,被分類在山水組,團隊組,動物組,人性組……,而孩子會對自己特別有感覺的貼圖,從自己內在的完全理想中生出作用。

零售書店在圖書業全體大家族中展開他們自己的收集行動 ─ 這也包括協會企劃推出的貼圖本,零售書店這麼做有它的意義在嗎?
葛綠恩華德:是的,“收集”同樣也是有一種要邁向“匯集”的意義,好比,在家庭收集貼圖的理想方式,就是把所有家庭成員努力的目標,共同導向一個方向。人際外層,從媽咪、爹地,到阿公、阿嬤,一直來到朋友圈,和鄰居這些人,就會被捲入到這樣的收集活動中。他們在購物時,帶著孩子一起買貼圖本,希望孩子因為收集貼圖而覺得開心,在這個同時,大人們自己就會跟著孩子一起收集貼圖,讓孩子在收集圖貼時,是收錄的更趨完善,於是,就在這種方式下,達成協會【請注意,以書之名!】推出貼圖活動的要旨,把所有人的視線都凝聚在一塊,從一同翻閱貼圖本中,拉近、連結彼此之間這份共屬情感。到了現在,我都還記得,我的爸爸在44年前的某個晚上,他把Esso從《發現者與征服者》收集到的貼圖帶到我的床前,他這麼做,就讓我看到,爸爸是怎麼在回應我的期許。

孩童彼此之間互動的本身,收集貼圖,也是伴演一個重要角色。人們認為,孩童在校園熱衷交換貼圖業務……
葛綠恩華德:從共同群體的感受出發,若是所有的人都是從一本同樣的貼圖本來進行收集、與別的孩童交換圖貼,這時,孩子就會從中學習到在社會上做人處事的能力,會從中發展出自己的好勝心,在他們與別的孩子交換自己期許的貼圖時,去學習到,自己得為自己的期許付出努力,為此構想出實現夢想的方法 ── 而有所付出,從這孕釀出一份真正的成果,而這會在自己日後的人生道路上,轉化為自己汲取的養份。收集圖貼之所以好,是好在,這樣一本貼圖本並不會是圖貼都已經收集好了,放在聖誕樹的底下,而是這得要歷經一段長時間收集的過程,是孩子自己要不時地、常常參與在收集圖貼的行動上。這麼一來,孩童就會從這項行動上,發展出一大群的人際關係,而這是一份備受珍惜與呵護的價值感。

批評的人說,貼圖本是協會把孩童對收集圖貼的熱情工具化了。您對此的看法如何?
葛綠恩華德:首先,孩童必須是處在一種自我規範的健康情況。他們只會對與自我生涯發展相容的主題感到興趣。貼圖本不失為一種聯繫顧客的終極方式:不過這個方法用的可花俏得多,人們在那裡買東西,還能因此獲得一些禮物,使得每一天的消費依然存續。至今,我都還把Esso貼圖本保留好好的。

有意進一步了解【請注意,以書之名!】為小朋友推出貼圖本活動的網友,請您直接連結到協會的相關網址

以上提問人:克里絲汀娜.布思(Christina Bu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