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8

亞倫.拉尼爾獲頒德國圖書和平獎

亞倫.拉尼爾:我們需要人道主義的新機制

德國圖書出版協會在法蘭克福市聖保羅教堂舉行圖書和平獎授獎儀式,今年,這座和平獎讓人看到另外一個面向:數位世界互聯網。榮獲這座獎的人是亞倫.拉尼爾(Jaron Lanier)。他來自網絡社群,同時,他本身也是ㄧ位強烈撻伐數位資本主義的人。週日,他在授獎典禮上發表得獎感言時,讓與會人士聆聽到:他是怎麼從網絡連線看到人道主義的未來藍圖 ─ 從他切中時弊的精闢分析中感受到他的開朗與難過。他的演說不僅只是照稿念詞,他在發表演說時,鏗鏘有力的語調令所有在場人士感染到一股不可思異的氣氛。

亞倫.拉尼爾(Jaron Lanier)發表得獎感言的演說標題就已經傳達中心主旨:「高科技的和平,仰仗人道主義的新機制」─ 對此,他在演講中提出註解:一個人在運用高科技來分析數位變遷時,這並非僅是用它來解讀人類生活中的各種面向,而是在解析這種變遷的同時還帶著一種完全個人式的崇拜。拉尼爾獲頒這座和平獎,對他個人而言,這座獎的意義也代表著他對拉克.席爾馬赫(Frank Schirrmacher)一生所獻上的一種尊敬。席爾馬赫是《法拉克福彙報》(FAZ)報社發行人,他於今年(2014年)6月離開人世,這位和平獎得主說:「FAZ報社發行人在世期間,他的言行曾是照亮我們時代的一座燈塔」─ 現在,這位與他有著類似關懷時代視野的發行人,拉尼爾願以這座和平獎紀念這位發行人。

拉尼爾致詞時表示:「科技越發達就越難分得清數學演算法與集團之間的不同」,而科技進步在圖書邁向未來的藍圖上也是扮演一個角色:「媒體上的許多評論同樣透過網路廣為流傳,好比色情與貓咪照,不過,人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媒體評論也只能在網路之外,這特別指的是書上 ─ 看到評論人提出的綜合觀點」。

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拉尼爾不會把網路視為唯一的溝通平台,他強調:「大多時候,當我們在閱讀媒體的某個人發表評論時,是無法同時兼顧主觀與客觀論點」,基於這項理由,人們在創造數位文化產物時,就拿我寫的書來說,若是我有時間寫書的話,我就會從文化整體面著手。


拉尼爾說:寫書如果是在玩一場遊戲,這也必須是作者全神貫注投入的一種遊戲 ─ 寫書相較於別的行業,不一定就和錢有關,然而這究竟與一個人寫作時的肌耐力與注意力有關,身為人類的我們又該怎麼去支配自己人生的數十寒暑。一個人想要成為作家,這就迫使我們的行止是這麼的敏感又脆弱。於是圖書就成為建構起人類尊嚴的一塊實體。

這此同時,圖書在發展自身歷史時,也歷經到多次變革。「然而書ㄧ旦經歷過多次的變形,這就成為一件可怕的事。這就讓我們突然想到,被人來監督,而這為的就是要閱讀一本電子書。」對此,拉尼爾表示:「翻開圖書的一頁史書,我們過去為了把書本從火海中救出而奮戰,可是,為時今日的書是有它的義務,這得要透過我們的閱讀行為來獲得它的分數,我們儘管是從高科技研發室架起一面無可穿透的網絡,來為閱讀行為進行解讀與操作,那麼,什麼才是對書有益的事呢?您會把書看成一台間諜機,還是ㄧ具遺體呢?」

人們要求拋掉舊有的優先權,這好比保護資料或勞工發起重要運動的各種成就 ─ 在在是為了新科技騰出效率空位,這做的有夠荒唐,拉尼爾說:「我會對所有在創造科技的人加以思索:科技人為數位網絡研發出的新功能,這若是用在殘害人類尊嚴時,這就表示您對自己的專業不在行,這是在作弊。新產品技術之所以要革新,這不僅只是在於改善產品功能而已,而是這對製造商的尊嚴也會有所助益」。

這場演說在快要結束時,拉尼爾把一個樂器拿出,之前,他在法蘭克福書展的週五日就公開演奏過它。拉尼爾典禮上演出這段小插曲時,他向群眾解釋手中的這把樂器,他說:這是一把寮國竹製成的笙,就某種程度上,這把稱之為笙的樂器可以稱得上是聖保羅教堂管風琴的「前輩」了,吹笙的人可得用特別的吹奏技巧,才能把16位元系統故事吹奏的如此迷人。這把笙,經他這麼一演奏,竟讓今晚頒獎儀式的氣氛變得如此不可思議,就有如拉尼爾演說的本身。

德國出版書商協會主席海立奇.利特米勒(Heinrich Riethmüller)在表揚這位和平得主時,就已經事先表明,亞倫.拉尼爾能從目前為止的和平獎名單上,之所以能從幾位呼聲高的候選人當中脫穎而出,協會基金會評選委員決定理由在於 ─「你們從他發現到的自己,再度從你們身上看到了自己」,何況,拉尼爾所爭之事,是在服務人類社群。他致力提倡數位人道主義,這就讓人想起20世紀哲學家馬汀.布柏斯(Martin Bubers),他認為:兩人之間的真實對話能夠生出效果,這只有在彼此沒有把對方只是當成一個客體來看,若用新德語來形容的話:不會把對方當成,古靈精怪的小玩意,來看。

「亞倫.拉尼爾為高科技提倡和平,而就讓人清楚看到,我們自己就置身在人類現代史的一個關鍵時刻」,對此,利特米勒說:「處在這個時刻的人,自我嬉戲荒唐之餘,把人類的處世價值棄之不顧,難道這些價值不是過去以來人們所崇尚的美德?那麼,不顧禮義廉恥的代價會是什麼呢?難道我們不會為自己的漠不關心和懶散付出代價嗎?」

歐洲議會主席馬汀.舒爾茨(Martin Schulz)受邀出席致詞時表示,過去幾乎就沒有一位得主能像今年獲頒德國圖書和平獎的拉尼爾一樣,能把數位化世界裡的危害與風險列舉的如此到位。「拉尼爾在批判人類文化時並不悲觀,他本來就不是仇視科技的人,而是從他涉獵在高科技工作中所歷練出的豐富視角,才會對高科技影響人類文化提出綜合警告,這個警告不僅是對文化本身而已,他本人也是以正派的反對者身份來提出警語」。「拉尼爾呼籲我們在追求未來比較好的人生品質時,這是出於一個人的自由意志,是出於對自我的一種肯定,是會鼓勵他人,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創新個體來實現這樣的生活。」

這位歐盟政治家在聖保羅教堂致詞時說,採取新標準來架構人類的網絡體系,透過這與他人連繫互動:「設立一套可以支付人類創意成果與就職的標準,這是讓人可想而知的,而不只是提供這樣的標準讓大眾免費利用。」;「從網路生態現象來設立一套標準,這也是可以想像到的事。對此,有人就提出嚴厲質疑:「贏者通吃」,由於權力發展是超過一定局面時,這就反轉成違反市場競爭與多數人意志的一股力量」。

有意進一步瞭解德國圖書和平獎相關報導的人,可在德國出版書商週刊下一期,以及一本將在11月1日出版的專題手冊(ISBN: 978-3-7657-3292-8)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