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旅特出版社(De Gruyter)於10月23日對外發佈一則人事令,自2008年任職迄今的總經理斯文.弗德(Sven Fund)必須離職,這項人事令一經發佈立刻生效。許多人聽到這個消息都驚訝到說不出話來。德.格旅特突如其來作出這個決定,幾乎沒有一個人感到舒服,慘的是,就連斯文.弗德自己都沒想到會有這種結果。這到底發生什麼事?弗德是哪裡做錯了,以至德.格旅特要這樣懲罰他?從掌有德.格旅特人事生殺大權的五人諮詢小組看來,難道是弗德是把德.格旅特出版現代化的列車開往錯誤方向,因此才要為他踩煞車的嗎?
德.格旅特出版社上下對弗德離職人事案堅持保持緘默,就連身為五人諮詢小組主席陸迪格.葛包爾(Rüdiger Gebauer)也都不願表態。弗德是怎麼從史普林學術出版社跳槽到德.格旅特的,彼時迄今,他完全沒有對此發表任何立場說明。外界打電話到出版社,已經無法連絡到他(弗德電子郵件已被關閉),而他本人也不願出面說明。到底造成這項人事決定的導火線是什麼,就還是暫時讓它先是未知數。不過卻有跡象顯示,德.格旅特出版社走在出版現代化過程時,從列席五人諮詢小組,也擁有發言權的股東人馬汀.喬志.克拉米(Martin-Georg Cram)就說,這位現年41歲,研讀政治與歷史的學術人員過去幾年在社內的作為為出版社帶來越來越多的不安。
弗德自2008年5月起,自克勞斯.G..邵爾(Klaus G. Sauer)手中接下管理職權。他帶領德.格旅特跨開大步進行國際化與數位化整合工程,而這是未考慮同事熟不熟練這些事務的情況下,在出版社推動這些事務。他引領德.格旅特同事去適應數位書與圖書館世界的各種要求,而這也就為知識檢索平台形式創造合理接口,讓學術聯盟在網路上使用。另一方面來看,弗德為德.格旅特出版營收成長波段付出心力:他在職期間,德.格旅特從2008年年營收約三千五百萬歐元一路成長到2013年約五千三百萬歐元。
弗德在職期間,徹底改造德.格旅特出版組織結構,據觀察人士說法是,出版社內至多40位同事,或多或少是出於自願情況下離開,也因此能為該社安排新職缺。出版社人事更迭是這麼劇烈,這些離職同事當中,有些人對德.格旅特建構現代化工程立下功勞 ─ 特別是出版社副主任亞歷山大.葛羅斯曼(Alexander Grossmann),自2013年7月起,獲聘擔任萊比席科技經濟與文化(HTWK)高等學院教授;另外ㄧ位是市場銷售部副主任卡特林.希米斯(Katrin Siems),一年前,他轉赴Beuth出版社任職。
可能吧,弗德不僅是在德.格旅特同事團隊之間激出動盪火花,也把股東人搖的葷頭轉向。他購入為數眾多的數位平台,有一大部份是以行銷合作方式往來;他拉大德.格旅特學術出版社的市場格局,轉型成為一家內容行銷平台,可供別家出版社使用(這些出版社有:哈佛大學出版社,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以及另外八大企業);主張開放內容資源政策,將數位內容提供給維基百科使用;最新這一次的合作案,是他帶著德.格旅特與自行出版服務業者Publoris的合作 ─ 這些作為顯然讓諮詢小組與管理處部份人士對他加深印象, 若以中央角度來審視時,出版製程方面的工作就這麼陷在泥淖中。何況,以德.格旅特現有的組織規模,他為出版社購進的出版社也不全然適合德.格旅特 ─ 好比畢爾克豪瑟爾出版社(Birkhäuser Verlag)就是,因為建築書籍的製作流程完全不同於別家授權學術出版社。
德.格旅特有關當事人對弗德開鍘,這項人事決定也暗隱出唯一的信號,弗德對圖書業內多位作者出現戲劇化的改變未予重視,這些作者寫出寶貴的文字心得,這些文字必須是出版發行流程中心點。過去幾年以來,德.格旅特卻不是這麼重視開發出版叢書或擬定編務流程,而是透過變更組織結構來壯大自己。若是回顧德.格旅特過去265年歷史來看,多半比較是以「破壞」來看待弗德的所作所為。
一位推動出版現代化工程的同業從媒體業的跑道上突然被判出局。從斯文.弗德的例子來看,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就算別的個案來看,這些人選擇離開媒體業的理由是很不一樣。在報業,這是司空見慣的事,若發生在傳統出版社的話,就比較被視為一種例外。而克雷特出版集團(Klett)家族業主認為,當委聘總經理烏沃.布林克曼(Uwe Brinkmann)的管理行事偏離教育出版核心太遠時,有必要在2007年9月與他作出切割。時值今日,斯文.弗德被判出局,這位在學術出版舞台上扮演「射擊明星」的經理人,從他在貝塔斯曼集團踏出職場的第一步起,許多圖書業人士對他良好的工作表現都提出證明。以就目前這個局面來看,他也許就是最後ㄧ位受到「精神衝突」的犧牲者,在他之前,許許多多的出版同事自己也都曾是這樣的犧牲者。
以上評論人:米歇爾.羅斯勒.葛亨(Michael Roesler-Grai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