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注意!政治鬥爭時,說客發出的音量比文化政策出現的還要頻繁。著作權把思想作了切割,雙方人馬彼此為此爭論不休、互不讓步。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總主編托爾斯坦.卡西米爾(Torsten Casimir)對此現象提出以下評論:
可惜,這場爭論不僅僅只是關乎到哪邊的論點比較有力,而是柏林與布魯賽爾的居民,哪一邊對政策的傾聽力比較佳。過去數日,德國聯邦文化部長農以曼(Neumann) 在經過明智的權衡輕重後,所發表的《十二點聲明書》首度出現讓人喜悅的理由:聲明內文針對「權力」定位有所規範,首當其衝就是要將創作者的智財權益予以保護。這項聲明書無意是對知識份子釋出善意,聲明內文拒絕讓數位刀將著作權作輕易的切割 ; 對於著作權按預先指定好的授權路徑使用,則讓使用端感到方便 ; 誰讓想像消費社群的興趣所衍生的優先權益,而造成原創與授權人權益的損失,將會危及到文化整體的多元性。沒有原創,就沒有消費市場。
不過,農以曼《十二點聲明書》帶來的新喜悅,並未持續的太久。本週初,某「系統交換」代表人在負責調查該項工作任務的旁聽會議上,嘗試以激烈的言論作出反擊。以帶著著作權的「合法危機」提出嘗試性的意見交流,讓使用者與原創者放在天平上,以同等的聲量在一旁鼓躁。
過去被動的消費者(這段期間被冠上「生產消費者」,即分擔部份生產的消費者。)最終還是歸屬在某類原創類別下。在這場辯論會議上,這樣論點被看成像是胡鬧般的來揭穿事實的面具。不過,請您要注意,文化政策可是有另一套的遊戲規矩!這場辯論出現的吵雜音量可不比文化政策的理念少。因此,請務必控制好自己的音量。
相關文章:著作使用人與授權人,兩者間要作週全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