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9

誰在自我過度膨脹?

誰在自我過度膨脹?

蘋果對出版社採取閉鎖式的商店行銷策略逐漸惹火了出版社;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米歇爾.羅斯勒.葛亨 (Michael Roesler-Graichen) 提出蘋果可能因此錯判市場情勢,以下是他的評論:

長久以來,報紙、與電子書供應商對蘋果翹首企盼的希望機種─ 新一代iPad平版電腦在碰到蘋果採取頑強策略 ── 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綁約行銷手法時,給人還真是有那麼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驢味。我瞧了一瞧蘋果看似包山包海、又大有可為的預購業績,像是在為市場打開一扇新穎的購物大門,一條讓蘋果視為是通往國王大道的App-Store。蘋果提供App線上交易,隨著顧客下單指令而靈活運轉;卻是對一向循規蹈矩的平板電腦來說難以想像。站在出版社的立場,如果不想讓自己提供的App產品給屏除在蘋果大門之外,出版社未來至少得將App-Store設為購買通路的選項;這─,蘋果對待商業夥伴的合作方式簡直是可與北韓的自由度相為媲美。現在我就要問問自己:如果說,蘋果想從出版社供給的App銷售業績中抽成,另一方面卻又在系統設計上,讓市場參與者的矛頭對準自己而來;這麼一來,蘋果,是不是太高估自己在市場上的份量?

現在的問題就只剩下時間!等到其它的平板電腦出現功能更新、更強的軟體;又能在市場上對市場參與者祭出非強迫連結到一家生產商店的合作條款時,鹿死誰手到時便能真相大白。在硬體機種市場上,目前大約有八十家的機種競爭者參與競賽遊戲,其中就出現能與iPad Paroli分庭抗禮的幾項模式;這,可是幫忙出版社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合作選擇。過去幾年中,當業界討論到有關電子供應商的未來議題時,不斷驗證出市場是走向開放式系統;因為這個緣故,像是藍燈書屋(Random House)或是霍爾茲布林克(Holzbrinck)這類大型出版集團在經營電子書數位平台時,選擇走非依賴式的經營模式。這麼一來,就能開放給所有供應商與使用者進出 ── 而非僅是單掛在各別的機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