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衝著德國國家圖書獎而來的評擊聲浪,雖然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事。不過,到底評審的評選作業不該有所動搖,這是什麼樣的道理?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霍爾格.海曼(Holger Heimann)為您解析如下:
評擊差不多與獎項的年齡不相上下!尤麗雅.法蘭克(Julia Franck)在頒獎舞台上綻放勝利者的幸運光芒後,她曾表現的如此激動。而丹尼爾.克兒曼(Daniel Kehlmann)幾乎在與獎項擦身而過後,與評擊者的炮口一致,就好像是,炮轟德國國家圖書獎是如何的把提名作者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晉級過程中,把書友的喜、怒、哀、樂給掌握的絲絲入扣。看看馬汀.華瑟(Martin Walser),他寧可與文學授獎保持距離。那麼,彼德.漢德克(Peter Handke)呢?他則拜託評審不用考慮他的小說。現在可好,威爾罕恩.基納齊諾(Wilhelm Genazino,請見前文)也有話要說。他抱怨從奧斯卡頒獎典禮學來的那套評審作業,不該用在文學。在他發出怨言後,就對評審的作業程序保持緘默。
大家心裡都清楚,不舒服的滋味是什麼!自然而然就不該有人可以與應該在強迫下而參加角逐德國圖書獎,這對提名入圍者來說可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哪!不過,基納齊諾提出的建言,對得獎人直接指名道姓,還說這是為了德國國家圖書獎好,這可就是頭腦簡單到缺乏想像力!德國圖書獎之所以能夠辦的風風光光,這種風光也是文學與作者的一項成功;德國國家圖書獎不光僅是因為有爭議的評選過程而存在,這可能是從好萊塢、或是從運動比賽那裡學來的吧!正如《山城無處不飛花》作者希貝拉.雷薇夏洛夫(Sibylle Lewitscharoff)推測,或甚至該這麼形容,德國國家圖書獎比較像是走英國文學獎項布克圖書獎(Booker-Preis)的路子。摘下今年布克桂冠的文學得主茱麗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她在得到這獎之前已嘗到三次失敗滋味。她在致得獎感謝詞時還附帶提到:這個獎項,就像作者在玩一場優雅的大樂透遊戲。所以囉,只有在玩到中到樂透方肯罷休。接下來,大家就會把焦點放到評審團是如何把「基督信仰文學中最有智慧的腦袋」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