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學術清醒與味蕾誘惑間的飲食文化
科隆Rheingold媒體市調機構為三家雜誌社,與Gruner + Jahr媒體行銷所進行的最新研究,得出:飲食文化透露社會變遷的潮流趨勢。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莎賓娜.克蓉柔(Sabine Cronau)提出她的評論。
科隆Rheingold媒體市調機構為三家雜誌社,與Gruner + Jahr媒體行銷所進行的最新研究,得出:飲食文化透露社會變遷的潮流趨勢。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莎賓娜.克蓉柔(Sabine Cronau)提出她的評論。
這會可好了唄,食譜出版社看到新鮮剛出爐的研究報告,心理就只有開心的份,食譜企劃人從科隆研究員研究最重要的食物營養元素,至少,其中有一項,早就受到人們的注意。走自然飲食路線的人,在食材講求的程度上,得是有機生產的不說,還得經得起存放,他們選用的蔬果,若不是從自家栽種出來、就是在農場經營的柑仔店採買 ── 簡單說來,我們就為這類讀者標上「農家樂」標籤。論及飲食文化的第二波趨勢,這就得提到,食材營養成份的「學術觀點」和食譜佳餚之間,簡直就是天生一對寶。經驗老道的食客懂得要怎麼吃出美味中的營養。於是,Rheingold就這麼在學術清醒與味蕾誘惑之間翻新了研究內容,並與食客取得吃的共識。
出版社處在開發最新菜色的摸索階段,美食的命名,到是也能抓得住菜餚的精髓。數位鬧鈴在耳邊輕輕的響起,能夠充耳未聞繼續埋首研究菜色的人,這可得要有多大的定功?如果一個人為開發電子書與應用程式上,投入大筆資本,而顧客依舊是一個勁兒愛買紙本食譜書,那什麼才和理性扯上關係呢?
顯然,這能數得出一大蘿筐。未來的幾個月內,食譜出版社就要大舉進軍電子書看板。多數的人會說,短期內,我們不會考慮到經濟效益。不過,平板電腦在市場買氣的上揚,也連帶把表現不怎樣的數位食譜,給帶出銷售動能。說真格的,有誰會想要錯過接軌的連結呢?食譜透過紙本書、應用程式、電子書、加強型跨媒形式來呈現菜色,到底食客在爐邊吃到的滋味又是如何呢?這個難題,還是交給食品專業人員來解決。若是出版社在同一時間為所有的餐車準備了菜,這就得花去多少的成本,何況這還得顧及未來的安全感。食譜市場的線上平台,對於既是……,且又……的普及度,比起要不……,就是……還要來的廣泛。Chefkoch.de & Co. 平台上所提供的內容,並非是為病人提供長期菜單。
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第18期,特別號:飲食篇,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