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7

一串葡萄 ── 讓零售店起死回生的逆向操作......

零售店門前,更多的生意盎然

許多城市的購物大道,是以某種程度的單調來突顯街景的特色。由零售業主親自帶領經營的店,偏偏能把這種千篇一律來個逆向操作。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史堤芬.浩克 (Stefan Hauck)認為:「一家書店若是成為社群碰面定點,顧客的流量率也就跟著提升。」

隨著時間推移,許多社區的人逐漸明白了,綠色草皮上的購物中心,裡頭的商品五花八門什麼都有,這種好事,並非只是從源源不絕的稅收就能辦得成。在同一時間,從許多的案例上,從街頭冷清的地方就傳出咒罵聲。而位在購物街黃金地段上的租屋業主,除了只會把眼球轉向最貴租金的店面外,也會探究一件事:到了這個時候,在購物大街上,誰還會擺出一陳不變的模樣,不像在漫步,也不像在停頓 ── 就連最能吸引人趨前一看的櫥窗,都不見了。

街上的書店不少,不過,若是不動產的話,從獨立書店業者來看,想在街上拼出一條路可不容易。您們當中有許多人已經看出,這些店不僅要照顧好自己店面的生意,還不時得把眼角看向鄰店。他們積極參與職業協工會活動,在購物街上,或在市區某個洗禮的場合上舉辦活動,就是要想辦法與市場連結在一起,這麼做,也就是要維持店面生計。只有對住家附近感覺到舒服的顧客,才會把購物街作為自己生活步調的一環,還能和三五好友與泛泛之交在街頭上相約聚會。書店若也是社群相約碰面所在,就比較不用為顧客流量的多寡而操心。

零售業者獨自打拼,會比起串連在一塊的集體零售行動,還要更抓不到方向。 為了一份歸屬感,許多有志一同的零售業主,在這個時候,就會持續發動能夠挑起顧客注意的活動:作為對話窗口的城市夥伴,無法從義務上來這麼做。城市發展築基在嚴謹的藍圖上,官方的幕僚團隊,要讓零售店起死回生展開反向操作。若說,零售店是地方上的馬達;那麼,書店不就是文化的加油站。

以上,城市市場相關文章,請查尋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第20期,16/17頁,文章標題「城市,國家,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