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鑒於德國圖書市場的發展狀況,VUB印刷媒體總經理克里斯堤安.普羅伊斯.諾乙道夫(Christian Preuss-Neudorf)博士認為:「也許,有這位或那位圖書供應商也在為此苦思,想要釐清,之前他們在與大咖書商商業談判時,是哪個環節出了錯,以至拖累許多小咖書商,讓他們蒙受損失」。這週週日專欄就由他來說明:
自從大咖書商在圖書市場上先是遙遙領先在地小咖書商後,讓人覺得弔詭的是,過去幾年來,大咖如果不是透過休生養息的方式存在,就是關上大門,要不,就是與別家書商結成聯盟,有的甚至走到破產地步,得退出市場競賽。而書店營業地盤是不斷在擴展,營收業績也在成長,書店零售連鎖陣線的延長是沒完沒了在進行,這一切上演的似乎理所當然。圖書供應商之前置身所處的圖書業,呈現出來的比較是一種沈睡的狀態,與專業採購人,市場專家,圖書銷售人員是偶ㄧ為之的聯繫,這裡所說的,以時間點來看,顯然是線上商貿展開之前的情況。
現在,您大可為此激動的沒完沒了,為什麼大咖書商會怎麼變成大咖的?而小咖書商卻無法進級成中型書商的規模。也許,您會問,是否統一書價法在這裡起了造福圖書業的作用,是否有這項或那項的重要發展可能睡著了,是否協會只會想到自身利益,或反正不管什麼事,協會總是靠攏大咖書商,靠向贏的一方,視指證別家書商的人為失敗者,對它坐視不管。
我們身為消費者,採購人或市民的人,全部卻得在生活上為這種結果買單:書市也是如同週而復始的日升與日落一般,時時刻刻在變動著。總有一個世代的人,在自己走向日落前,總想要多多的緬懷在夕陽西下時的晚霞餘暉中,而後起的新進世代能瞭解到的,根本不會有別的,除了看到事件發生,讓自己接受既有的現實。
然而有些時候,這個現實卻造成如同地震般的多處斷層與脫序。好比說,曾有那麼一次,沒有人還要到市區去採買了,因為市區脫了序,街上充斥著廉價,荒涼,可換來換去,不是真的,了無新意的景象,於是人煙稀少了。書店經營不下去宣告破產了,或只好等著讓人來收購,而個別大咖書商的停擺,又更加速讓都市景觀淪落成這付模樣。參與其中的人,有些人的心中雪亮,不可像過去幾年ㄧ樣就這麼坐視不管,任市區就這麼荒涼下去。
就在參與市場機制書商們忽然覺醒的這個時刻,覺察到,自己是顧客與買家,市場是由自己的採購行為來決定,到頭來,自己不會再要採買些什麼。也許,有這位或那位圖書供應書商也在苦思,想要釐清,之前他們與大咖書商的進行的商業談判,是哪個環節出了錯,以至拖累許多的小咖書商,讓他們蒙受損失,現在說這些都為時已晚,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讓誤入歧途的大咖書商陷入危險泥淖中」。
而這都是從自己每天採購的小決定而來,這些在積少成多後,悄然演變成為公共大決定,以至這樣的決定對所有人的公共生活造成顯著變化。然後,才看到都市建設的顧問與計劃師為了某種的生活品質而大事動員,然而決定的踏板是無法倒轉的。
您眼見大咖書商垮了,難道這對城市發展是件好事嗎?這方面,奧地利的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就認為,為已然形成的經濟結構作出拆解動作,這是人們值得做的事。拆解,這對我們這些活在參與這場遊戲機制的人,並非容易決定的事。這些決定在發展到了後來,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會逐漸的自行改善,並且迫使我們把這樣的改善轉化成為個人的成長歷程。我們要對自己擁有採購東西的機會,在決定的行為上有所斟酌,這與我們和商業夥伴的往來方式不同。我們對現行法規要有所質疑,出版社與多家書商業者往來時拿出該有的應對進退,這是市場遊戲機制歡迎的態度。這也包括,我們是抱持喜悅的心散步在活力充沛的市集裡,是為了每日的生活在決定採買的用品,身為機構級委託人的您,對此要有所知悉與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