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要和E. 社合併的消息早在書市上傳聞了好一陣子。媒體記者受邀前往柏林參與兩社合併新聞公關發表會。這次帶著讓人有點好玩、又有點詼諧意味的合併新聞,在過去一直都是處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E. 社大股東路德維希.費森思(Ludwig Fresenius)(上圖)向外界分享自己為了要能討好家裡太座的歡心,每回都是以加碼E. 社持股比例來逗她開心。他可不希望隨隨便便就把E. 社給脫手出去。他的太太只是喜愛看書,這就像是他嗜愛品酒是一樣的啦。若是說到他的葡萄酒莊,他可說什麼都不會轉手讓給別人!不過要讓他出脫E. 社的少許股份到底還是可以商量看看;看來他這回是相中了A. 社大股東馬提亞斯.寇和(Matthias Koch)(上圖)作為E. 社未來的許配對象。雙方人馬為了彼此結成親家的合作地步,可是經過兩年的眉來眼去後,才進展到後面決議的談判桌上!書市上傳聞E. 社的營收戲劇性的急轉直下,讓原先有意上門提親的潛在買主Lübbe出版社警悟到E. 社的財務黑洞在難以駕馭的情形下只好踩煞車;卻反而促使E. 社另謀出路時的另外轉機 ── 星期五早上,A. 社與E. 社選在A. 社位在柏林城的Kreuzberg區Lindenstraße的臨時租社址內的一間房間內召開會議。
A. 社大股東寇和在描述這件合併案時,幾乎是以一種愛慕的眼神說:這簡直就是一莊因愛而結成的「親家」喜事嘛!E. 社股東持股結構複雜度高反倒不是問題。雖然費森思能將他手中七十五趴持股脫手出去,不過依舊還是有二十五趴的股份是在散見在其它股東手上。而這些小股東對於E. 社與A. 社的合作案必須站在樂見其成的同一觀點上;另外還有讓E. 社隨著A. 社一同遷往柏林的這件事上達成共識。
為了成就這件合作案,雙方必須一起從堅持理念上下功夫。在合作談判桌上,收購股份的一方得適度讓持股人抬高股份出售價格,好讓這些股東樂於出脫手中持股。在柏林舉辦的這場合作會談是由E. 社董事會史蒂芬.嘉仁康普(Stephan Gallenkamp)(中圖)的帶領下為這場合作進行穿針引線的任務,在雙方人馬嚴陣以待的期許下,他為了能找出讓彼此都能滿意的合作價格,讓人感受到他夾處在雙方舌槍唇戰時的緊繃壓力。雖然他對A. 社與E. 社(剛開始是先從行銷通路展開合作)正式合作案表達欣然讚許之意,不過以他本身也是大股東的觀點來看這件合作案時,其實也頂多就是一件併作案罷了。不過大股東還是有義務得要為其他的小股東們負責,從現在召集股東會議算起,也得等到兩個月後,股東們才會對此合作案作出投票最後的拍板定案。除此之外,他也表示自己與一名董事的觀點不合,該名董事對E. 社出脫給A. 社及遷到柏林的作法持反對意見。
![]() |
A. 社總經理 |
費森思的持股、出脫前後差距的比例有多少?以及寇和打算買進多少的股權,現在暫時還無法公佈。不過我們能很明顯的看出來,費森思並不打算從出版江湖的生意上完全退隱。擔任「顧問」或是「董事會員」能讓他在董事會上發揮作用;不過這也正和馬提雅斯.寇和的說法不謀而合。
寇和與A. 社的這次收購投資案,與何費森思與E. 社出脫手中持股的意義具有差不多等質的重要性。不過寇和也說了:「我們兩家可不是溺水時的天涯淪落人,想要攀住對方喲!」 A. 社出版企劃部總經理瑞能.史崔恩(René Strien)說:「A. 社在重組之後必須要趕緊回到書市上繼續向年度營收的目標奔馳前進。如果說,A. 社一方面想要在連鎖書店上站穩自己的馬步、另一方面又要與出版集團旗下的出版社在書市上相抗衡 ── 一般依附在集團下的出版社能祭出豐厚的版權金來吸引好的作家;這些對A. 社不利競爭因素讓原本訂在一千四百萬歐元的年度營收的達成目標變得像是遙不可及。不過在A. 社與E. 社兩家透過這次的合作案就能讓2011年的年營收一舉拉高到二千五百萬歐元,這能在市場搖擺的天平上佔有更多的份量。問題是,對A. 社來說是否已經能夠認清楚到這是這筆合作案中的重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