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該輪到我們了 ── 為了迎接兔年(2011年)的來到,德國媒體相關領域的業界菁英,各自站在自己的領導崗位上回答記者對德國書市這一年展望提問;難道您不想知道,這些手握書市經濟風向大權的舵手們、他們是如何以自身知識份子的立場來評論僅是一牆之隔的書市前景嗎?處在書市變革烽煙四起的此刻,在季節暖熱替換的隆冬時節提供您他們的心得:

「大約就在一百年前吧,文學評論家黑爾曼.霸爾(Hermann Bahr)開始為『百年文學史』謀思未來;後來有Georg Olms出版社將亞瑟.布萊莫思 (Arthur Bremers)的文學詩輯《百年世界史觀》再版上市,好讓我們按書查閱。在那個年代,我的前輩其實就下了結論:『不管您承認也好、還是不承認也好 ── 今日文學家提筆寫作的動機都與酬勞脫不了關係。』不過, 霸爾也提到:展望二十一世紀文學的未來,寫作付稿酬的那套規矩恐怕就要慢慢走入歷史囉!我們若是從這個論調繼續推演下去的話,幾百年內很可能文學就不復存在,直到有人『以我們目前尚不清楚的動機,將文學從另一種角度重新發言 ── 就好像是因為我們有些話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如果說,您讓我從報導暢銷書的觀點來看這件事,那麼就讓我來安撫您煩憂的情緒吧!其實這樣的杞人憂天並沒有實際的科學輔證呀!這也包括2011年呢,最起碼,我所知道絕大多數的暢銷書作家依舊是為了錢才動筆寫書的喲。唉!這,多麼廉價呀!」
「不知是什麼理由,過去百年來人類發展的動線並非是循著一條線的方式向前邁進 ── 卻是以跳躍的方式從矛盾的一方繼續向前發展。」他們喜歡在世界上到處尋幽探訪的同時,卻又喜歡黏在《至高寂靜》的影片前,觀賞Karthäuser僧侶是如何過著冥想式的修行生活。不過在現實的生活中,他們待在自己的房門內,就能隨自己的喜愛選擇想要過的生活 。
不過呢,他們卻又喜歡在冷到不行的足球場上去踢足球、人滿為患的演奏現場湊熱鬧;要不,就是讓自己和三五好友坐在電影院、戲劇院、歌劇院內附庸風雅一番。很明顯了嘛!他們喜歡偶然對自己喜歡的事瘋狂一下;換句話說,他們對自己在乎的事喜歡透過實際參與來轉化成為自己實踐生活時的價值感。或許他們將時間投注在閱讀的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呢!
我們期待當自己將人生的光陰投注在閱讀的這件事情上時,文字是透過自己的審美判斷力來欣賞,而非只是讓自己跟著文字跑;從閱讀的心靈中去吸阭書中的精神寶藏、去咀嚼出文字的味道;親手寫下自己閱書的想法評註;一些特定的書籍,還能在我們不同的人生階段起一定的引導作用!
有些資訊在念頭生滅間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留存轉換間、有些很快又被丟了出去,這些都可能隨著數位化進展的腳步,在我們中間真實的發生。不過,對於那些擺在我們心裡面存有一定的價值感、或是包裹在兩片連身唯美的書衣裡,帶著特殊意義的文字力量在我們生活中隨時陪伴著我們。這就好比在兩個月前離我們而去的抒情詩人華特.黑爾慕特.佛瑞茲 (Walter Helmut Fritz) ── 他的詩集就是我藏放在枕頭底下的私房書呢!不是只有在此刻,還會延續到未來......。」
「試試看吧,有時您只需在嘴邊溜出幾個字,/瞬間…./就能將寧靜又拉了回來。」
德國Saatchi&Saatchi公關代理公司︱執行長:米歇爾.薩馬科(Michael Samak)
「德國書市面臨數位化衝擊後會如何的繼續發展呢?這得視是什麼樣的內容而定。如果說是非文學類/專業類、學術性質的資訊內容在經由數位化大幅度的調整體質後能夠提供讓我們方便選擇閱讀項目。不過,對於文學類核心的這一塊仍舊是以印在紙書上的表現較為強勢。
至於電子書與iPad數位閱讀器會不會擠壓掉紙書的市場?我的看法是電子書與iPad數位閱讀器只會彌補紙書的不足;不過,若是對年輕人而言,書籍的確存在被取代的危機。
小型與中型書商有哪些的存活機會?我個人希望小型與中型書商能透過朗頌會、商業合作、促銷活動的方式來化解危機;這也包括書局能夠針對某些特定的族群安排提供專業知識交流活動,以別開生面的方式來帶動買氣。書局經過這些轉型後的巧思經營,對於比較小型的書商還能繼續在法蘭克福城的近郊,我們居住的Westend、或是在Sachsenhause區生存下去。
德國工業聯合會︱前專業經理人與前主席漢斯.歐拉夫.亨克兒(Hans-Olaf Henkel)
「在過去幾年,市場產品多樣化的馬力全速開動 ── 這對紙書而言,先是出現有聲書、電子書也不遑多讓緊追在後 ── 終於掀起德國書市變革的浪潮,也讓我們從書市上升的營收數字看到變革的波動。由於消費者對於娛樂性質的大眾媒體普遍存有越來越高的期待標準,這個現象讓德國書市在2011年時呈現生機無限的氣勢。」
未來趨勢研究機構︱克里斯堤安.洛賀 (Christian Rauch)
「書籍不僅僅在我們文化歷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根基磐石;在未來,書的本質上也將徹底的與文化認同達成共識。我們將書籍擺在明日的學術社群中,它仍將繼續在領航的媒介中飾演關鍵性的角色。網際網路與日俱增的重要性同樣也不會出現太多的變動;這就好比電子書的上市並不會將紙書推出書市外一般。」
歐洲dm藥商連鎖商店︱董監事會長、創始人:勾茲.W.維爾能(Götz W. Werner)
「dm為了要能掌控當前市場發展過程的最新局勢,首當其衝就是要觀察受到消費趨勢影響的商品── 特別是來自於圖書領域的相關產品;大多數的圖書業者現在進行數位再製的調整還多過於漸進式的演變。dm要能及早辨識消費風向變動、在產品供應鏈上作出適度調整、在連鎖鏈上製造磁吸買氣、就能朝向成功的方向邁進。為了要能提供符合dm消費者的需求、必須要讓自己從擔憂中給釋放出來,毫無疑問這得從dm達到基本收支來平息。」
科隆Lit.Cologne國際文藝節︱總經理:維爾能.科勒 (Werner Köhler)
「試試看吧,有時您只需在嘴邊溜出幾個字,/瞬間…./就能將寧靜又拉了回來。」

「德國書市面臨數位化衝擊後會如何的繼續發展呢?這得視是什麼樣的內容而定。如果說是非文學類/專業類、學術性質的資訊內容在經由數位化大幅度的調整體質後能夠提供讓我們方便選擇閱讀項目。不過,對於文學類核心的這一塊仍舊是以印在紙書上的表現較為強勢。
至於電子書與iPad數位閱讀器會不會擠壓掉紙書的市場?我的看法是電子書與iPad數位閱讀器只會彌補紙書的不足;不過,若是對年輕人而言,書籍的確存在被取代的危機。
小型與中型書商有哪些的存活機會?我個人希望小型與中型書商能透過朗頌會、商業合作、促銷活動的方式來化解危機;這也包括書局能夠針對某些特定的族群安排提供專業知識交流活動,以別開生面的方式來帶動買氣。書局經過這些轉型後的巧思經營,對於比較小型的書商還能繼續在法蘭克福城的近郊,我們居住的Westend、或是在Sachsenhause區生存下去。
德國工業聯合會︱前專業經理人與前主席漢斯.歐拉夫.亨克兒(Hans-Olaf Henkel)
「在過去幾年,市場產品多樣化的馬力全速開動 ── 這對紙書而言,先是出現有聲書、電子書也不遑多讓緊追在後 ── 終於掀起德國書市變革的浪潮,也讓我們從書市上升的營收數字看到變革的波動。由於消費者對於娛樂性質的大眾媒體普遍存有越來越高的期待標準,這個現象讓德國書市在2011年時呈現生機無限的氣勢。」

「書籍不僅僅在我們文化歷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根基磐石;在未來,書的本質上也將徹底的與文化認同達成共識。我們將書籍擺在明日的學術社群中,它仍將繼續在領航的媒介中飾演關鍵性的角色。網際網路與日俱增的重要性同樣也不會出現太多的變動;這就好比電子書的上市並不會將紙書推出書市外一般。」

「dm為了要能掌控當前市場發展過程的最新局勢,首當其衝就是要觀察受到消費趨勢影響的商品── 特別是來自於圖書領域的相關產品;大多數的圖書業者現在進行數位再製的調整還多過於漸進式的演變。dm要能及早辨識消費風向變動、在產品供應鏈上作出適度調整、在連鎖鏈上製造磁吸買氣、就能朝向成功的方向邁進。為了要能提供符合dm消費者的需求、必須要讓自己從擔憂中給釋放出來,毫無疑問這得從dm達到基本收支來平息。」

您想知道我對圖書業數位化發展的看法?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末的時候,我對圖書業前途把脈的會出現的癥兆還沒有完全的鋪展開來。
您該要給出版社充裕的時間,好讓他們釐清著作權的歸屬問題、以及讓他們克服與掌握數位轉換的技術時間。實體書業在面臨數位化挑戰時,只有在有條件的配合下才能玩得起書市的競賽遊戲。書局業的實體店面想要瓜分書市大餅,果真是得從劣勢中必須要拼命想扳回一城的可憐兒;不過這又要在網路線上較勁後才知道最後會鹿死誰手!
至於電子書與iPad數位閱讀器會不會擠壓掉紙書的市場?這絕對不可能啦!類似的問題 ── 像我就不會對有聲書何時出現銷售高峰期提出這樣的反問呢?在可預見未來的數年間,有聲書的營收成長將有巨幅的翻升,不過我能百分之百的肯定成長比例會介在100趴到200趴間;不過,對於電子書下載率已達200趴,這又該如何解釋呢?我能預知這肯定是個能估算出來的比例啦!── 不過也拜託您可別老是對著書籍嘮撈叨叨念著「末日來臨」的咒語啦!
小型書舖想和浩瀚的世界舞台鬥,遲早的會被鬥垮 ── 直到連鎖書店的出現。現在大家關心的問題重心不再是小書店、還是大書店了喲;而是這家書店是不是一間品學優良、還是差勁落伍的書店呢?
「就我個人而言,我愛閱讀 ── 而且不論是給小孩子唸的、還是給大人唸的我都喜歡呢!當然也不能漏掉那種可以透過觸感翻閱方式來體驗故事的經驗!這些都是我每天生活的一部份,就像是旅行也是我的家常便飯一般。閱讀幫我打開了世界之門,讓我瞧見天外有天;雖然我也知道天外之狼也正虎視耽耽想要瓜分掉我們呢!不過我能肯定的說,數位閱讀器能夠從紙書之外另闢蹊徑闖出自己的局面,這實在是因為它讓我覺得太好用了、而數位機種的功能也越來越多元。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人們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啟發人心的好故事總是懷抱著永無止盡的飢渴。」
「我能肯定的說傳統書籍仍舊是有源源不絕的活力繼續在書市上生存。這不論是從文學類也好、還是從童書類、青少年類來審視都好,紙書給人翻閱時的觸感,還有插畫一直是我們享受閱讀時的重要一環。
對於學術與專業類的出版市場而言,電子書扮演的角色逐漸吃重。這個道理很簡單,我能透過它很快獵尋到最新的知識訊息。從閱讀的整體來看,我注意到兒童與青少年的閱讀行為在經過電視與網路使用行為轉換後,有了全新的變化。有些人到了要到學校上學了,手上卻是連本書都還沒碰過呢!這些小朋友常常是要到了後來長大後,才會成為『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