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6

錄影中,請保持微笑 ── 讓人靈思泉湧的自由區域!

在伺服器裡的自由區域閱讀

電子書網咖業者,好比是亞馬遜(Amazon)、諾邦(Barnes & Noble)、科博(Kobo)業內大咖,他們針對自家電子書閱讀器客群進行閱讀行為分析,將他們使用的數據收集與彙整後,就能藉此作為解讀客戶購買東西的興趣、或描述的新方式。那麼,這對資料保護與文學式作品的意義是什麼?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米歇爾.羅斯勒.葛亨提出他的評論。

在私人會員團體的課程中,光光就以一本好書與書中思想作為研判讀物時,這時小說情節所描述的人、事、物,就得看市場評析員是如何運用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來加以解讀、詮釋。就因這層緣故,電子書業者與出版社就老是把解開讀者使用電子書的「黑盒子」視成是他們前進市場的夢想。藉由電子書閱讀器在市場上大量的推廣普及,能因此讓新一代閱讀機種看起來與讀者的期待一致。電子書網咖業者販售出去的閱讀器,連結到業者的伺服器,兩方數據同步運作之下,業者透過伺服器收集到的資訊,就能儘可能將許多可加利用的訊息作出彙整、分析:閱讀一本書的摘要文段會有多快?讀者會從小說中的那一段跳開?那麼,在一本電子書裡,哪一個定義關鍵字常常被讀者找出來檢閱?電子書業者與出版社在評析使用者數據後,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要把讀者的心給留在電子書的讀本上,從中喚醒讀者的期待,也包括讓讀者繼續下載小說的續集。

那麼,保護資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一個國家的立法人員與政府官員就該把保護資料當作是提高自己抗議的聲浪、以及講求高度修辭效率的「自我檢視訊息」?儼然這是為了庫存數據所進行的一場辯論嗎?看在幾位從事「隱私」活動者的眼裡,幾乎不會有人會為此感到激動。數位化時代所談的閱讀,指的無非就是社群與協同合作。那麼,為什麼就不該從讀者使用電子書留下的蛛絲馬跡,來讓作者循線寫出更好的內容、幫助輕小說、或故事情節的發展,讓讀者們從故事人物角色所投射出來的借鏡,找到自己能夠學習的地方?

所以,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發行人Jonathan Galassi就想出了一招,運由數位資訊去推動書籍,就能排除創作靈感碰上腸思枯竭的窘境,而成為大部頭文學小說的源頭活水。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就一語道出,一本書必有其不尋常之處,小說情節發展的來龍去脈,就勢必疊出書本的厚度。好的文學是循著作者內在必然性孕育形成,而這樣的必然性,從來就不是把讀者的假設當作寫作的前提。好的文學靈感來自伺服器裡的自由區域 ─ 用美學的眼光 ─ 用反粒子的爆炸威力來湧爆電子書閱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