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

別為祂穿上教條式的緊身衣……

為批判性客群提供宗教書籍服務

宗教類型的書籍貿易面臨多層面挑戰,得要稍微順著愛批判客群一起調整腳步。德國出版書商編輯史堤芬.浩克(Stefan Hauck)認為:「靈性書籍的受詢度依然如昔 ── 只要不是為祂穿上教條式的緊身衣。」

傳奇式的大哉問源自於歌德《浮士德》(Faust)──「那麼,就要問你對宗教又會有哪些的大哉問?」這可是當前大家都在捫心自問的話。社會人士在德國進行深度變遷:民眾聚會的基督教堂不斷的流失會員、傳統教堂的信徒消失了,而人們在公開場合上看到回教信仰活動的機會看似越來越多。

信仰社群出現這樣的轉變,也帶著宗教書籍貿易一起轉。宗教類文學書籍在2011年市場營收表現是大幅度的走下坡,少掉25%,有些人就忍不住要唱衰宗教類的文學書籍。莫非這一類客群都翹家了?這麼說的人,可就忘了把紀念幣翻到另一面來看:就不同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靈性書籍在市場上的受詢度依然如昔 ── 只要不是為祂穿上教條式的緊身衣。宗教書籍的買賣交易得跟著這群眼尖的挑剔客群來調整腳步,信仰產品得要順著他們的心意作出改變,這些客群把信仰的眼神投向,有宗教品質的生活扶持、正向的精神力量,以及運用現代詞彙來「轉譯」信仰內容;與宗教書籍恰好相反的是,知識性專業文學的閱讀人口總是在減少。至目前為止,回教徒佔宗教零售店的客群比例,還說不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 ── 這得歸因宗教零售店內並沒有提供回教相關書籍,與基督相關書籍仍是店內主要陳列販售的書。

這類型的宗教零售店,在市場上絕非看不到希望,從MDG作出企業評比來看,宗教類型書店整體上升二個百分點,這個理由在於把不同的螺絲拴緊了,把產品系列作出組織排序,呈列在客群的眼前,發揮出協同效應,並把非書產品的比例提高 ── 宗教的奉獻信物,讓人「感受」信仰帶給生活的無形作用力能夠發揮得當。明白這層道理的人,就能瞭解到宗教所談的信仰,並非僅是在憂傷的單調封面上,打上小小的鉛字來向世人傳達信仰理念,而是也要從視覺的活潑對話來行出信仰式生活,這樣的宗教書店就會獲得利潤。

以上,請參閱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第29期,33頁,特別主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