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6

莫非是我看書看上癮了嗎?

莫非是我看書看上癮了嗎?

這是最後一個提問,這篇文章是我回答您們想要知道我對電子書的看法。奧地利薩爾滋堡市 J & J發行人優亨.雍(Jochen Jung)凝視自己不斷成長的圖書館陷入了沈思。

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個跟書有關的老笑話,有個人走進一所壯麗雄偉的圖書館裡,臉上露出一付誇張的表情問說:「我的媽呀!您把這些書全部都讀過了嗎?」一個人要是碰到這種情況,當然就只有一個答案才是對的:「這還用問嗎?我只是沒有注意這些書啊!」

有位收藏許多紙本書的電子書讀者,外貌給人幾分靦腆的書卷氣,這人在碰上這樣的問題時,就幾乎沒怎麼反應,怎麼說來,Kindle的閱讀器就是沒法跟帕辛工藝書櫃給人的印象深刻。這個道理,就跟有的人有儲藏不完空間可供使用的事實,就跟另外有些人必須把自己名下部份的書,給轉存到電腦空間裡的問題是無法相題並論。如果說,一個人其實老早就知道,自己就是沒法把這些東西給擱在一邊涼快。這時候,就只剩下這個問題,這個人到底為什麼還要經常買書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許多的可能性,有的人喜歡買書,因為自己對書本抱有整體的幻想,有的人一看到新書就讀的愛不釋手,有的人則是瞎買症候群上身。不管人們買書的理由是什麼,都不會比這句話說的更為動聽:我就是想要單純擁有這本書嘛!這自然是跟那些正經八百說出來的理由,給人的感受就是不同。書,本來就是寫給人看的啊。書,並非只是讓人擺在房間與走廊上的物品;書,當然也不會只是沈默不語時的室內裝飾品。我在這裡提到的書,說的自然不是人們在喝茶,咖啡,或在品嘗威斯忌酒時在看的輕鬆小品,也不是民眾在參觀展覽時手上捧著的導覽目錄,當然也不會像是《灰影幽靈》這類帶著點挑逗趣味式的小說。但是一個人要怎麼才能讓自己貼近這種只想單純擁有書本的這份感覺,而不會堅稱自己只是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的附屬分館呢?

也許,這能用自己的感覺來分辨出這兩者的不同。就從一個人是怎麼從那些個雜亂箱子裡把書作出整理,就會發現怎麼有些的書,現在讀來給人一種過氣的感覺;而有些人踱步到一家看來不怎麼起眼,卻讓人感到舒適的書店,他們臉上露出訝異的表情就像看到寶貝似的,書堆裡面藏著恆古猶新的經典著作:馬汀.華瑟(Martin Walser)《菲利普斯堡婚姻》(Ehen in Philippsburg),浩夫的童話故事,德國西南部的殖民之戰,蘋果的老品種,莎士比亞作品的英譯版。來到這裡,走時也把這些書帶走的人,心裡面可清楚了,這些經典作品的價格不過只是個藉口罷了,真正的事實其實是自己真的好想擁有這些書,只是自己還不清楚為什麼自己想要擁有罷了。就當他們在書店裡買下這些書,把書捧了回家,打開書本外包裝的這些個當下,他們的心裡肯定明白到,這些書能夠繼續拓展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使自己的生活變的多元又富足。書,就像一個小型寶庫,而自己就像Flint船長一樣,航駛在一片汪洋書海中尋寶。

人們能夠預料得到,自己可能從來就不會閱讀這些書,不過這樣的預料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推測。誰知道自己歪著腦袋站在書櫃前凝視,這雖非第一次,卻是第一次在好好感受這些自己一直以來視而不見,卻又曾是自己肯定過的一本書,願意日以繼夜靜下心來細細咀嚼出書中道理。同樣的,一個人若只是抽出一本書,打開書來,卻無法領悟出書中格言 ── 有個人最近跟某個人說了什麼,這個人聽完之後,就因他在身旁不遠處,而讓自己就這麼心情開朗了起來。

這份開朗,自然只有當一個人能夠領悟得出這份感受,一個人想要喜歡擁有這本書的時候,一個人經歷過一番的人生歷練,腦袋轉的不再是這麼正常的時候,才會品嘗出這份安然恬適的感受。難道我說的這些都不是真的嗎?若非如此,您又何嘗會從頭一路看到這裡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