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9

Suhrkamp打的並非只是一場玫瑰戰爭

Suhrkamp打的並非只是一場玫瑰戰爭

不久前,柏林法院就S. 社的股東之爭作出判決,這為Suhrkamp帶來哪些令人關注的核心議題?德勒夫.布魯恩(Detlef Bluhm)是德國出版書商協會-柏林.布蘭登堡(Berlin-Brandenburg)分會總經理。以下是他的評論專文。

一家出版社若是沒有了作者,就不能稱為出版社。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我們若是從德國在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後,卻沒有看到有多少的出版發行人能夠把這層簡單道理給內化到個人的出版生活中,就像Suhrkamp主管齊格弗里德.溫瑟兒德(Siegfried Unseld)讓我們看到的出版傳奇ㄧ般。Suhrkamp出版社在他的帶領下,社務的運轉透過私人關係帶出的出版專案,常常是出版主管與作者之間建立出的友好關係發展而衍生出來。

出版社與社內所屬的作者群體:介於出版發行人與作者之間,於公、於私,彼此發展出良好的互動關係,這層關係的本質,是要讓兩邊的友好關係助挹在社務的發展上,而非把出版事務與私人友誼混為一談。就在這樣的想法下,溫瑟兒德位在法蘭克福的私人別墅,一直以來就是溫瑟兒德約見作者連絡感情的場所。順帶一提,出版發行人在別墅內所約見的人並非只有作者,也包括文評人、書店業者,在文壇與文化事業體扮演喉舌人物,以及將要成為氣候的後進人士。

當溫瑟兒德還在世的時候,介於這種促進文化交流與出版利益之間的銜接與相互交乘效應,就從來沒有人對此表示有所不滿。自從齊格弗里德.溫瑟兒德去世之後,他的遺孀烏拉.溫瑟兒德.貝爾克薇芝(Ulla Unseld-Bérkewitz) 接下S. 社的管理職務。自從S. 社把社址遷到柏林後,出版發行人與作者之間連絡情感的出版傳統,仍然還是持續的進行。遷到柏林的S. 社,主管高層也是在一間私人別墅裡,定期與作者、書店業者,以及與德國與歐洲的文學團體的靈魂人物見面連繫感情。

這種行之有年,並且還會延續下去的出版傳統,一夕之間突然成為法律與新聞筆戰的箭靶,這怎能不讓人感到訝異呢。外界對於S. 社新任管理人噓聲不斷,不過讓人幾乎也同樣感到訝異的事實,從過去幾年來看,S. 社不論是在出版文學作品的野心來看,亦或從它展示的出版書目上,同時讓人看到一張漂亮的出版成績單,而這就讓我聯想到S. 社作者Uwe Tellkamp、Sibylle Lewitscharoff、Judith Schalansky、Clemens Setz、或Don Winslow等人;亦或是從S. 社企劃出一份嶄新的出版專案edition suhrkamp digital與世界宗教出版社。

這個時候,媒體把Suhrkamp股東間的這場玫瑰之戰炒的沸沸揚揚,大股東烏拉.溫瑟兒德.貝爾克薇芝(Ulla Unseld-Berkéwicz)與小股東漢斯.巴爾拉訶(Hans Barlach)三不五時用幾乎是打趣的方式在媒體上各自放話,而柏林法院在2012年12月10日公告S. 社的判決結果不僅出乎S. 社意料之外,並對此感到相當震驚,就算到了現在都還無法接受這樣的判決。

對於S. 社管理處來說,出版高層與關係人脈保持連繫,這已是出版社行之有年的傳統,而與這項傳統相關的社務運作,正是Suhrkamp在美學與經濟表現之所以成功的基調,如今,S. 社讓法院這麼一判,無疑遭受到一次意外的嚴厲打擊。S. 社女發行人貝爾克薇芝把私人別墅劃出部份用地租賃給S. 社使用,就法律的判決觀點,以及就這段期間以來,可惜讓人看到仍有新聞主筆人把私人與公司利益混為一談,S. 社小股東對於別墅用地一事並未認同,因此,Suhrkamp不只得為此付出賠賞損失金,而身為S. 社總經理的貝爾克薇芝也連帶被法院撤除管理職位。

現在法院在公司法規中,舉例來說,在刑事法編入不同層次的詳細評估考量。而公司法律無法就一位廢鐵業者(好比,在媒體上看到一則最新報導,一個並不怎麼好的例子)與一家文化機構,好比Suhrkamp出版社,作出兩者區判,而小股東享有特別的權力保護。

乍然聽來似乎合理,基本上,大家也都能普遍接受。不過,畢竟Suhrkamp出版社並非螺絲工廠,而是孕育社群談論的一張溫床,而德意志的歷史脈絡就充分展現其中。何況,若是仔細審量這件特別案例,公司法就如其它法規一般,從來就無法作出十分明確的界定,每一次個別案例都必須作出謹慎的新評估與解讀(否則的話,我們就不需要法院與律師)。而我們也因為Suhrkamp最新發展出的決定性議題,在此進行我們的關注瞭解。

外界不僅只是從許多媒體報導上,看到S.社大小股東之間上演玫瑰之戰,而是這更關乎到S. 社的出版野心,為出版專案規劃出一條指引到未來的行進方向。S. 社目前的管理處在編列出版書目時,以這句座右銘作為他們的行事圭臬:「倘若出版發行人不是出版這些人認為:人們應該要看的書;不然就是那些人認為:人們想要看的書」。這句話出自出版發行人庫爾特.沃爾夫(Kurt Wolff),他本人也是一位頗富傳奇色彩的出版人。

因此,法院在為這場股東之爭作出判決時,應當作出周延縝密的考量,就一位公司小股東的法律利益,與一間不僅只是與德意志聯邦文化與政治歷史有著密切連結,且在文壇上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出版機構,當外界在為它付出維護的合理關注時,使得出版機構得以在社群與美學辯論之間,為自己出版的未來座標定位,並作出寶貴的出版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