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往法國的文學橋樑有多麼重要?
上週五,歐洲青少年書展(Europäischen Jugendbuchmesse)舉辦首屆德法青少年文學獎頒獎典禮。生活在柏林的女作者 Tamara Bach (37) 與法國另一位女作者 Marjolaine Jarry (35) 同是這個獎項得主。本週週日專欄主題:Bach女士,德國通往鄰國的文學橋樑有多麼重要?
我在旅遊的時候,尤其是隨著歌德學院到了別處旅遊,我會問旅遊當地的青少年,他們在看到德國相同年紀的人,覺得他們跟自己有什麼不ㄧ樣?還是跟自己是完全一樣呢?我旅遊所到之地,在為時一個半小時的朗誦會上,自然只會對這些年輕觀眾留下表淺的印象,因此常常很難確定得出兩地年輕人有何不同。說來其實也怪,我們在檢討兩邊青少年的相異之處,卻把連結我們之間的許多共同地方給淡然處之。這些年輕人與我們並沒有多大的不同。他們也是要到學校上課,喜歡聽音樂,三不五時愛跟朋友哈拉兩句,有自己的父母,跟父母之間的相處,關係時而變好、有時也變得更加的不好。他們也會談場戀愛,有心情低潮的時候,不過也有幸福的時刻,他們跟自己一樣,同樣是在為未來的前途著想,但是又想要自己先看一看,這一切的因緣要怎麼發展下去。
文學連結,這就像藝術的所有形式一般,因為我們會在哪裡下筆談述事情,所談之事很可能就是與自己最為相似的事,是在表露自己情感的執著所在。人與人之間,倘若發現另一個人跟自己一般,是喜愛著同樣的音樂專輯,影片、或是一本書,就馬上會對對方生出一份親切感,這麼一來,彼此之間不就有了共同話題,為什麼這本書(影片或歌曲)是這麼地重要呢?我們就會靠近對方一些,然後開始去瞭解對方的一切,找出彼此之間的共同分母。然後就用自己的語彙去解讀對方。
過去二十年當中,我的法語程度變得非常的差,我為此感到慚愧了啊。雖然我在頒獎典禮上試著從簡潔的法語語塊來琢磨出句法的文意,以至我能跟人交談,不過我到底還是有些地方沒能完全通達領悟。於是Marjolaine Jarry與我一起決定為自己書中女主角取名為Louise。我注視她得獎的這本繪圖本,我會這麼看,我想要知道她在這本書裡是寫了什麼樣的故事,可惜我的法語還不夠好。想必Marjolaine Jarry的情形也是大同小異。
我希望自己榮獲這個獎項的意義,不是只因我的書被譯成了法語,雖然我為自己的書被推薦為法國學童閱讀(瞭解到別處的學童在跟自己比較時,他們是怎麼在學習,或是有類似的學習情況。)而感到高興,不僅如此,我尤其覺得興奮的事就是Marjolaine Jarry獲獎的這本《Pieds nus dans la nuit》很快就會有德譯本出現。這麼一來,我不就是能看到她在書中寫的Louise是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