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思媒體集團(Lehmanns Media)計劃在2015年2月底,結束旗下位在漢諾威市喬治街十號(Georgstraße 10)的一間大型書店:剖析這個危機結構時,沒有誰真正有錯。
人們又看見到圖書業內的一家大型書店吹起了熄燈號。雷曼思媒體旗下位在漢諾威的這家分店是一家佔地3,500平方米的大型書店,走的是全方位圖書服務(從專業書到暢銷書一應俱全)。早在12年前,雷曼思就與地主事前打好了租約(這在當時,還是透過Weiland書店Henning Hamkens幫的忙),直到二年後,這店面租約才正式開始生效,直到2015年2月28日這一天,也就是喬治街十號租約期滿的到期日,這家書店就會停止營業。漢諾威這家書店店長卡羅拉.馬卡娃(Carola Markwa)說:「那時候的人還都認為要做圖書生意就是要在市區的黃金地段上,打造一間寬敞的大型書店,為顧客提供深度零售服務。」這對那個年代的漢諾威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它是下薩克森邦的首府,除了擁有商店高密度外,書店業者之間的競爭,也還沒到使出全力的地步(當時,就只有Schmorl & von Seefeld稱得上是大型書店)把秀色可餐的前景包裹在拓展的企圖心上。從那時候起,同樣地段風起雲湧,情勢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而喬治街十號的這份合約依然是聞風不動。
給人期盼與讓人失望的故事,這是有它的譬喻性。這為危機的結構打開了視野 ── 而又能不帶所謂的「管理失誤」,人們在計劃落空後,總想把計劃失誤作出歸納。於是馬卡娃詳細列舉如下:
*沒人知道,還在2003年9月時,位在喬治街十號Weiland書店會對外開張,幾年後,百貨新商場Ernst-August-Galerie (ECE) 直接就林立在漢諾威火車站附近,夾雜在各類零售店當中做起了百貨生意;尤其還要做書店生意,因為湖根度白書店(Hugendubel)體系在這家百貨店內也設立一間佔地2,000平方米大的零售賣場,這是第二次的代理銷售。
*沒人能看得到,這座百貨商場提供市區最廉價的停車位,以至市區鄰近郊區的顧客多半開到那裡停車,以至市區黃金地段停車率是明顯的下降了。
*沒人知道,林立在漢諾威市的眾家書店,除了湖根度白在該商場設立的兩家分店,還有Decius在地連鎖書局,又再加上雷曼思這家大型書店,這就很快讓人看到書店佔地超出太多。
* 誰又能預先看得到,喬治街十號地主的房東會在十年內會二度易主。這段期間,這地已屬於英國一家不動產財團所有,它對書店經營獲利與否,並不是特別感興趣。
雷曼思前主管曼弗瑞德.漢恩(Manfred Hahn)對德國出版書商週刊表示,回頭看過去這一路來的發展,雖然有些天真,還在2007年時,他當時在把Weiland旗艦書店帶上路後:「不論是發展前景與地段都到位,這家書店與我們完美契合」,不過,就那個時間點來看,當時雷曼思想要收購是好的理由(特別是,雷曼思希望切入大眾圖書的零售買賣,也許是想以此補強雷曼專業書店在當時已露出疲態的營收)。
於是,卡羅拉.馬卡娃就把敘述出來的變化編列成執行計畫。時值今日,她進一步察覺到,雷曼思書店一向是以經營醫學專業書籍為眾人所知,也許是Weiland書店想要轉型為全方位書店的速度操之過急,這不僅「幫不上」雷曼思書店專業品牌形象的忙,還有可能「嚇著了顧客」。
物換星轉。2009年起,德特勒夫.巴特納 (Detlef Büttner)接掌雷曼思媒體集團總經理職務,對此下出結論:「我們在這個城市是與一組相當優秀與上進的團隊,盡了所有可行努力。不過,書店競爭條件是放在這種框架下,可惜無法讓Weiland書店在經濟的表現上有所斬獲」。
有了這樣的認知,德國專業書店業內的二號人物,對於漢諾威的未來就有了結論,德特勒夫.巴特納透露:「我們有意在2014年四處打探,哪裡會有一個明顯比較小的店面,適合做為我們雷曼思書店所用」。
喬治街十號小組團隊自去年十月份起,就知道這個決定。這位分店女店長以相當尊敬的語氣提起這30位小組員工(2007年時還有50位),他(她)們表現出「超上進,高度的自我負責,擁有經營書店的許多能力」:她看的是工作小組工作時的精進表現,而不是去看多年來達不到的黑色數字。Weiland書店在2003開幕時,卡羅拉.馬卡娃那時就已在場,後來轉到德國書籍商貿控股(DBH)演出職場間奏曲後,2010年,她又返回到了漢諾威,她就算歷經種種失望後,仍是欣然表示:「我們與這裡所有的人及早展開公平談話」。Weiland書店果真要是在2015年2月底結束 ── 這些人也都願意接受巴特納與馬卡娃分所提出的譴散安排。
有了這樣的認知,德國專業書店業內的二號人物,對於漢諾威的未來就有了結論,德特勒夫.巴特納透露:「我們有意在2014年四處打探,哪裡會有一個明顯比較小的店面,適合做為我們雷曼思書店所用」。
喬治街十號小組團隊自去年十月份起,就知道這個決定。這位分店女店長以相當尊敬的語氣提起這30位小組員工(2007年時還有50位),他(她)們表現出「超上進,高度的自我負責,擁有經營書店的許多能力」:她看的是工作小組工作時的精進表現,而不是去看多年來達不到的黑色數字。Weiland書店在2003開幕時,卡羅拉.馬卡娃那時就已在場,後來轉到德國書籍商貿控股(DBH)演出職場間奏曲後,2010年,她又返回到了漢諾威,她就算歷經種種失望後,仍是欣然表示:「我們與這裡所有的人及早展開公平談話」。Weiland書店果真要是在2015年2月底結束 ── 這些人也都願意接受巴特納與馬卡娃分所提出的譴散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