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6

挑起別人脣槍舌戰的暢銷書作者 !

羅荷、薩拉卿:總歸一句,讓您吵架! 

寫本讓人會起爭辯的書吧!德國出版書商週刊文學專欄作家萊能.莫立茲(Rainer Moritz)評論,助長書籍銷售力道的醜聞事件。 

一本讓多數出版社頭疼、眾家書局難銷的小說,如果沒有從他們供應的貨品架上進進出出時,很快的就會打入「冷宮」,成為退書單上的「老弱婦孺」,從早期書市疲軟的年代,書本碰上這樣的事兒,可還真是逼的「走頭無路」啊!報紙文學副刊的版面上,五花八門的各類專欄幾乎對推升紙本書銷售量起不了多大作用;就連,沃福岡.海勒斯(Wolfgang Herles)即將要開播的新型文學節目,還唯恐讓人誤以為是品質最好的文學節目,他甚至連想都不沒想。這─,還不是得歸咎出版社貪圖驚聳的社會醜聞事件、追求快速能帶起銷售風潮的話題書,以便包裝成為談話性的節目內容,可卻是把報紙副刊的文化性給丟到腦後!

堤羅.薩拉卿以《消失中的德國》為我們帶來示範例子。薩拉卿並非僅是讓電視主持人Plasbergs、德國聯邦共和遺產過了幾個禮拜提心吊膽的日子;而是在他挑起舌戰的火線議題背後,是以統計數據作為批判的依據,這些話題偏巧踩在社群團體的敏感神經上。

前陣子,許多讓人跌破眼鏡的暢銷書,要是追究起它們之所以會在市場走紅的原因,還都得拜媒體「三頭六臂」之賜,書本能不能大賣走紅,多半和書本的內容品質扯不上相同的對等關係。所以,我們不能把酒後開車而辭去福音主教的馬果特.凱斯曼(Margot Käßmann)、哲學中庸路線的理查.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這類暢銷書作者來和德國工業領袖漢斯.歐拉夫.亨克兒(Hans Olaf Henkel)的鐵漢傳奇來作相提並論;並把那些以報導天下大事作為抬升書籍銷售量的暢銷書給劃上等號。有的時候,就像是阿諾.蓋格(Arno Geiger)的《老國王流浪記》── 這類的暢銷書,可把讀者心靈的恐懼與渴望全都給摸的一清二楚,甚至我們還得要豎起大姆指讚歎一番哪!無庸置疑,從這整體關係來看,這就比較有礙抬升銷售量。

夏洛特.羅荷(Charlotte Roche)的新書,目前在暢銷榜上名列前茅,我們就拿她作為市場包裝必然性的例子來審視,Piper出版社為《潮地.祈禱》進行十全十美的公關包裝,羅荷為拉抬該書的銷售氣勢,擺出所有能夠讓人側目的「搔首弄姿」。她也同樣為飽受爭議的暢銷書《潮.地》佈陣,趁著書籍上市,羅荷跟著調整心靈生活,還有,在她那張精挑細選的編輯桌上,擺出各種賣弄性愛姿勢的生動圖騰,竟能和一向拘謹又含蓄的Markus Lanz大談圖騰裡的秘訣,展現出左打反核能、右批【畫報】,還不忘挑釁愛麗思.史娃澈(Alice Schwarzer),讓她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反脣相譏。

夏洛特.羅荷的銀行帳戶不必有人為她擔心!人為炒作的激辯模式常常將話題的矛頭對準暢銷書作者而來,像是堤羅.薩拉卿、何里貝特.史汪恩(Heribert Schwan)、還有羅荷;這,明顯讓人看出一項殘酷的事實,許多的小說與非小說上市的時候,如果市場包裝沒有立時跟上腳步,很快就錯失拉抬銷售的大好良機。沒有打鐵趁熱的書本,幾乎就帶不出銷售量。暢銷榜上的唯一例外,這就好比丹麥的偵探推理小說家尤希.阿德勒.歐兒森(Jussi Adler-Olsen),他有自己一套的市場遊戲規則。

除此之外,讀者對《潮地.祈禱》的反應帶有那麼一點點在看教課書的味道,把評判文學移轉到它的功能性上,我們看到羅荷是成功做到了!有誰想要獲得羅荷的第一手資料,無非只有等她上訪談節目的時候,讓自己像個沈默羔羊一般,聆聽她究竟在說些什麼。【法蘭克福彙報】寫到,她的這本書與「大師級作品」無關,被羅荷點名道姓隸屬在Axel-Springer出版集團旗下的【世界日報】對此堅定回應,羅荷寫的文章「有時候」甚至……還蠻有那麼點「文學」氣質!這兩家報紙在自己副刊版上,很可能察覺到羅荷書評的點閱率可比起其它許多重量級的小說,大約還高出三倍之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謎啊!也許,也沒人能說出個所以然!哎!總歸一句,就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