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5

馬堤亞斯.蓋查 ── 我們必須實現島嶼的可被發現

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舉行“數位文學”論壇

“數位文學”論壇於3月21/22日兩日在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舉行。論壇議題可歸納為三大方向:在數位知識社群所談論的文學,數位文學採行的商業新模式,著作權。馬堤亞斯.蓋查(Mathias Gatza)在接受德國出版書商週刊採訪時,除了提出結論式的說明外,他對自己經營的電子書出版社“虛構”的現況,也提出報告。

您是提倡“數位文學”論壇的主導人,您該向我們解釋,文學產品的本身,文學評價,文學接納度,這些是怎麼在數位知識社群裡產生變化的。難道現在的您會比以前還要聰明? 
基本上,有兩股力量得要匯聚在一起:一方是,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另一方是,把網絡線上視為文學發表園地的作者。在“數位文學”論壇就曾對這個模式作出介紹,究竟這兩股力量的聯繫是怎麼形成的。至目前為止,這股匯聚力量尤其能在輕文學上看得到。在網絡上,我們必須實現島嶼的可被發現。不過,我們在要實現它時,也發現到了問題,尤其,這些問題是牽涉到著作權。把數碼認為是一種世界檔案,認為這沒有什麼好再失去的,這樣的觀點就是一種錯覺。在網絡線上,每天被刪除的資料是比被維護還要來的多。因為這個緣故,在網絡上所流傳的事,會比一本具體的書,更要從著作權的角度來另外審察。以至,舉例來說,圖書館把這些資料建檔,並提供外界長期使用。

這看似,從“數位文學”論壇丟出來的問題,是比回答還來的多。 
這根本就別無他法。今日有個人說:「數位文學的明天會如此這般的更為穩健」,那麼,我就會問這個人:「你能看得到光嗎?」人們,自己最熟悉的人,莫過是那最後說出:「我們知道,數位文學明日會是什麼模樣」的那一位。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只能為數位文學研擬出各種條件,而我們這些被認為是會思考的人類,要能在行使這些條件上相處。

您過去曾有來自中國與美國的訪客,您是怎麼借鏡他們的經驗?
德國在行使的書店貿易與出版學,這還是世界上的特許測試,在我們這個地方,還是書籍的天堂,而這還會變得越來越明顯。那時,會讓人引頸期盼的一場演講,報導的是南美洲的閱讀風氣。為年輕人所設立的閱讀中心,就是今日的手機。這個小型設備是積極地用在掃除文盲上。有一整個世代的人,就不曾把書本捧在手上看,就在他們使用閱讀應用程式後,如今是會說故事了,也會寫字了。這不也就說出,就手機與應用程式的本質上,是不會與文學為敵的,然而懷疑論者,卻喜歡這麼武斷。

在德國幸好就缺乏這樣的存在維次。
是的,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們在使用網絡上就不要作出考量。小說在傳統的書籍貿易上,所遵守的是國王般的紀律。不過,我們作為作者的人,也是會寫別類題材的文章,而圖書商貿對這就不怎麼特別喜愛,也許,對紙本書也不見得是個正確的所在,可這並不表示,這類題材就不會有它的讀者。我認為,我們在未來還會見到更多的數位文學先趨者。在觀點上,還普遍這麼認為,數位先趨者要是在網絡上讓文學平白先曝了光,接著,這些文學就賣不出去了。這個疑慮,我就要指點出Herrndorf寫的一本書《工作與結構》,如今人們能在網絡上平白讀到它,顯然這並沒有礙著這書的銷路。

虛構”在開始時,是出版那些的書?
我們會六月份推出第一本書,這方面,我還沒什麼好說的。我們的前行期是明顯比較長,我們低估了時間。從接到一份手稿直到發表,這得有四到八個月的時間,雖然我這還沒把印製過程的時間給算進去。在“虛構”刊登的所有文章,這可是以用德語與英語同步對外發表,因為製作完成的書是在等候他們的國際雙胞胎。

以上訪問人:霍爾格.海曼(Holger Hei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