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出版書商協會召開書店委員會小組的年度會議上,「許多人都在議論紛紛,書店業現在果真經歷到什麼是歷史一刻。」這話怎麼解?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總主編托爾斯坦.卡西米爾發表以下的評論:
協會業內小組每年舉辦定期交流會議,書店會員集會時就不斷有人大聲疾呼,我們不該廢話連篇,而是要拿出具體的行動。不知怎地,這話說的也對!書店同業訂出下回碰面日期,無庸置疑這在多數人的記事本上已記下這項約定,評論員提出的評論還會和誰過不去……
不過目前這樣的情況變的有些不一樣。實體書店現在忙著在為自己的商業運作模式定調、建立夥伴來往關係、偶而也有的業者就書店的地理方位進行檢視。至於要討論交流,抱歉沒空!書店業隨順大勢所趨,許多書店業主越來越把數位科技作為強健特定市場的健美體操。書店處在空檔時,讓人嗅到另一種氛圍。
圖書業者重新定位自我角色:連鎖書店認真在為紙本書的銷售面積進行瘦身(部落格相關文章)。如今,書店業內無人不知什麼叫做「多元通路」;許多的書店業主已打定主意走上多元之路,讓客戶經常的從四面八方探訪自己的書店。由自由廣場書店業主迪特.道欣恩 (Dieter Dausien)在小組會議上發表書店的實際分析報告(原文連結),商業條件的相關問題最受大家矚目。書店業逐步調整書店在市場上的口胃,而出版社的市場行銷與逐步改變中的書市風向進行調整步伐;同樣的轉變也在讀者消費端上演。圖書物流批發業嫻熟業內需求,為書店跨界展開佈局配套行動。實體書店邁向老化的重組排列上演快速分解動作。
這,就像我們回顧歷史一般,看到書店業者喜歡提想當年(這裡指:危機)。許多人一提到當年如何,如今,道辛果真就經歷到這是什麼滋味。把這當成是危機來看,書店業者倒也未必是如此。市面上提供書店業者轉搭服務的選擇可說是琳瑯滿目,從閱讀機的相關行銷課程,一直來到網路商店的實務解決方案。在市場上會吃到敗仗的人,恐怕就是還沒試過這些轉搭服務的書店業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