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書店營收的表現不見起色,是在走下波,若要歸咎起這個問題,就不該把矛頭只對著書店把經營店面的坪數縮減了?出版社代表西蒙.李斯能(Simon Lissner)提出他的看法:
這陣子,我驚訝注視著德國出版書商週刊報導,圖書市場的營收在走下坡,在該刊每週發佈的訊息中,又幾乎夾伴著連鎖分店與書店結束營業的種種負面訊息;在同一個時候,有關電子書相關報導又頻頻上報,這些訊息能對書籍的後續營收助長多少,電子書佔書籍營收的比例還是這麼微少,而圖書生意仍是繼續排除在外。電子卡概念並不能真正改變圖書貿易什麼,即不能透過電子卡把書籍營收下滑來個作勢平衡,也無法藉由電子卡來把書籍營收作出顯著的重心移轉。那麼,導至書籍營收變差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而報紙與雜誌在市場上的銷路,處在至少是跟書籍一般大環境的壓力下,前者的營收卻表現出微幅上揚的走勢?
那麼,我們就先把問題聚焦放在過去24個月以來,書店如何在縮減店面坪數:這該是書籍營收之所以倒退的根本原因。我只是就自己從事出版代表的工作經驗來看,最晚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書店大舉拓寬經營坪數,就現在來看那時候,這就看出書店營收擺垂就朝著另一頭方向盪了去。這對書籍營收造成的影響有多大?難道我們有誰不知道,一家書店總是在什麼理由下,而不得不結束營業的嗎?也只有在真正入不敷出時,書店才會有這樣的結局。就這一點上,從出版社經驗來看,書店處在這種營收下,是無法打平書店開銷。
受到觀察縮減坪數的這些書店,百分之百跟書籍脫離不了關係,這麼一來,就看出書店貿易是如何削減自己的核心實力。從另一方面,又看到有越來越多書店在地面樓層,像是某種「禮品」商店,把香水產品作出搭配式的銷售陳列。這就讓人看到整個玩具店裡,店中有店。在書店裡販售「非書」,這並非是個新奇概念。讓人看出從公共電台所混合出來的鄉村面貌。這裡,讓人感到驚訝,讓人無法捨棄之處,竟是成功締造出來的「純脆書店」,把適合地方與書店顧客所需的非書產品,作出去蕪存菁式的陳列展式。
讓人無法一眼看穿的人事裁減,這對書籍銷售會造成哪些影響?如果說,各別員工在部份的大型銷售場上不見了,想要尋求建議的顧客,就在銷售場內四處亂找,這時,就要問一問,讓顧客在書店銷售場內,自己去找出想要產品,這個趨勢方向是否真的走對了呢?
不只如此,就像前一陣子,顧客對「高書價」普遍還是抱持擔憂的心理,這是可以想像的事,也能讓人理解。這樣的書籍,雖然也都出於自己的發心,不過,若是能透過實力夠強的工作人員來個眾力合成,自然就會更好。與這不同的是,現在書店留下來的女同事,把十歐元以下的商品(甚至經常與書籍不怎麼相關的商品,好比泰迪熊、糖果之類等等)放入書店販售。這對拉升書店營收沒有多大幫助,若從書店營收的利潤來看,就特別是如此。同樣道理,最大型的書店並非等同大賣場,在托盤上放入廉價的非書商品,然後「旋轉」它們。
若是不把暢銷書排行榜視為市場工具來解讀,而是把這些暢銷書視為來來去去的人氣過客的話,多年來,同樣的暢銷書目一直都還黏在榜內,好比《葛瑞格日記》就是。看在顧客眼裡,除了打一個「大哈欠」外,還能做什麼呢?
就目前來看,書店業自己是否無法進行這麼一大堆的工作,難道讓書籍營收就這麼下滑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