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國國家統計局(Destatis)今年1月到8月年度消費價格指數統計數據,雖然圖書價格一路呈現上漲,但是就整體來看,明顯比物價通膨率的上漲幅度還要來的低(相關圖示)。德國出版書商週刊副總主編克莉絲汀娜.舒特(Christina Schulte)就出版社的圖書價格策略提出以下評論:
把書本的價格訂的便宜一些!把書本的價格訂的貴一點吧!把書本定價尾數的99歐分刪去了唄!出版社要怎麼為書本訂出價格策略,看法總是見人見智。這也難怪,幫書本訂出一個價位,這件事對於出版社來說,可是一件最難拿捏的事,可偏偏又同時是最重要的市場營銷元素,書價必須訂在讓大家滿意的水平,這些人包括製作書籍的人、從事圖書貿易的業者,當然也包括顧客。他們對產品價格的高低,常常反應敏感,除非,產品價格是屬於沒有議價彈性的類別,好比,無可取代的民生必需品 ── 可惜,圖書並非屬於這類產品,可是讓人感到驚訝的地方在於,顧客對價格的反應常常不是這麼敏感。也就是說,如果顧客渴望獲得一樣產品 ── 正因這項產品,讓顧客看來值得付出這樣的價格。舉例來說,蘋果產品,就讓顧客想要咬下一口的價值感。
現在,外界說話了,圖書的價格從今年以來可是持續在上漲。這麼說的人,也沒有說錯,不過就請看的仔細,圖書價格上漲的幅度,明顯落後消費價格指數率。說的明白些:圖書價的變動與消費價格指數比較來看時,圖書,就顯得較為便宜了,仍是如此。所以,圖書價格要跟上消費指數上漲的幅度,就合乎出版社的期待。只要圖書價格上漲的幅度仍在民生通膨率的範圍內,都是出版社可能為圖書價格調漲的空間。
價格訂的比較高的圖書,這對實體零售書店來說,尤其有利:書店人員認識來到書店的顧客,使出渾身解數把對的書介紹給他們。為什麼一本書訂在這樣的價格,一歐元,還是二歐元,幾乎不是書本價格所要爭的重點,那麼,為什麼一本書值得這樣的價錢,這就要從書店人員是如何從個人談話中,向顧客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書店人員與顧客之間的對話,並非是在網路上進行。無庸置疑之處,當書店人員在向顧客作出解說時,有時候,這項工作就顯得有些的繁瑣。過去幾年以來,平裝書流行之外,又加上口袋書提供高效率的使用性,讓顧客對於這些書價結構的感受度向下挪動。把圖書的價格從錯誤的發展方向再度拉回修正,這該是出版社值得做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