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9

秋天上市的危機小說 ── 引發財務危機的人

新現實主義,沈淪的貪婪人

德國漢堡文學館館長萊能.莫立茲(Rainer Moritz)從秋天上市的危機小說,談論什麼是新現實主義。

作家馬汀.華瑟(Martin Walser)在幾年前發表一本小說《害怕花開》,書中的男主角卡爾.馮.康恩(Karl von Kahn)已不再年輕,他得為滿手的股票運籌帷幄。這位德國重量級作家在訪談中,對德國作家有所責難,點出他們對於德國社會經濟的基本建構有興趣瞭解的人實在太少了。華瑟這麼說是有他的道理。過去幾年以來出版的那些小說中,資本經濟並非只是一面倒的唱衰Jelinek而已,卻是大篇幅描述乏善可陳的欠收消息。(註:Jelinek是捷克姓氏;另一個意思:小鹿)。

就某個層面來看,作家Ernst-Wilhelm Händler過去曾是企業人士,他把高校教師、書店女店員、或心靈療癒夫妻檔帶來參與他所發起的活動。也有作家Burkhard Spinnen在《黑色山脊》小說描述一位來自Schwaben企業人士,書中對他的生活有諸多的描述。還有這一位作家Kristof Magnusson,書友讚揚他這本《那時我沒有》,描寫到一位年輕銀行家如何因按了鈕,而讓幾百萬歐元就這麼給陷在沙堆裡。長久以來,金融(市場)存在多重危機,讓人霧裡看花,一直到今年秋天,文學作家才好像開始對這些危機的來龍去脈有所回應,他們對一流經理人與董事會主席所要建構的美好世界,這才頭一回稍為有了趨近瞭解機會。

就拿Sibylle Berg寫的這本《感恩生命》來舉個例子,書中描述一位名叫卡西米爾的票券商人,和他在孤兒院一同生活長大的幼時同伴Toto,卡西米爾不讓Toto來攪亂自己爾虞我詐的生活圈,也無法讓自己的生命體現什麼是純善的美德。人們通常比較會以鄙視的眼光來看視卡西米爾這麼對待Toto。在現實的金融圈子裡,Berg女士究竟是怎麼樣真心的人,外界所知不多,對於越來越沈淪的資本主義瞭解的又過於籠統,卡西米爾無法與Toto有好的結局,這就只有她自己心理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雷納.歌茲(Rainald Goetz)在寫作題材上表露的更為入骨,說的確切一些:在宇宙虛空中,在Ostthüringen另外還有Assperg企業集團在運作。這家集團的董事主席約瀚.霍兒妥普(Johann Holtrop)提供歌茲用他的名字作為小說的書名,這對那些「貪婪」的人來說,這不就作出一次示範。Goetz批判資本主義,他在自己這本《約瀚.霍兒妥普》的第一頁上,就開宗明義指出,哪些的決定影響元素會把我們的社群引向沈淪那一頭。在這些說明頁數後頭,談論不多,頂多就是把把個性有缺失的經濟領導人,列舉例子 ── 有關鍵小說中的朋友,也有壞人,湯瑪斯.米德霍夫(Thomas Middelhoff)為此就付出了代價,還有下場不怎麼好的銀行家……,有誰會料到有這樣的結果?怎麼說來,歌茲要豐富德語形容詞的資源時,這就看他要如何「從那邊的桌子」來活用。

歌茲把《約瀚.霍兒妥普》給寫的混亂失序,把這書給徹頭徹尾整理過的人,一旦讀到John Lanchester《資本》時,幾乎就要眉開眼笑的歡喜讚嘆。雖然這本小說也是在談論一個人要如何明辨是非善惡,並作出正確判斷。而銀行家Roger Yount高額獎金的希望落空,不過,以他那帶有狄更斯式的長篇大論,就這麼從倫敦唯有的一條大道上,一路這麼洋洋灑灑延展出去,讓閱讀《資本》的人,從書中領悟出某種的愉悅之情。

而這一切,都還只是個開頭。歐元危機的下一個戲碼肯定還會上演,也許,這會兒,不就有位記者、或出版發行人在用他們的筆名表達看法,好比說,連鎖書店是怎麼勢微的呢?而連鎖書店的經理人在面對如山似的財務危機,碰上銷售不佳時的不知所措,這又會是怎番的情境?那麼,誰有可能去引發這些財務危機?其實,這不就是一次漂亮的犯罪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