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1

專訪:馬堤亞斯.屋默談論圖書業未來論壇

圖書業未來論壇的任務,就是在整頓行銷通路

出版內容與通路:德國出版書商協會預訂9月12-13日在法蘭克福媒體書商學院(Mediacampus)舉辦圖書業未來論壇活動。與會人士將在為期兩日的議會討論中試著共同謀議:圖書會走哪一條通路到達顧客的手上?德國出版發行人委員會主席馬堤亞斯.屋默(Matthias Ulmer)是2011年率先發起德國圖書業邁向未來新願景的倡議人,對此,他當時就已提出五十五項公論議題提供業界人士探討。今年這次的未來論壇,與會人士對於圖書業後續的何去何從,是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對此,這位倡議人在德國出版書商協會訪談中作出以下闡述。

協會要舉辦圖書業第二場次的未來論壇,這是為了什麼?
這次將要召開第二次的未來論壇,它是架構在第一次未來論壇的檢討基礎上。議會主持人、工作小組,以及一份有待與會人士共同討論、檢視的基本講義。然而這一次議題的討論聚焦是放在圖書行銷通路上;相較2011年,那時比較是以圖書產品作為討論重點。

這次未來論壇要解決的是哪一方面的棘手事?
我們圖書業目前面臨到的問題在於,不論是從出版社,或零售書店業者的角度來看,大部份的圖書貿易變得讓他們無利可圖。這個說法也含概所謂的次要市場。就目前來看,圖書業者看不到圖書產品的前景。

若從出版社的觀點來看,直接行銷通路與郵購貿易……. 
出版社把圖書銷售到終端顧客的手上,從直接銷售通路所獲得的利潤,很可能就從來不是出版社特別明顯的獲利比重,而且這條通路應該還會往後一直倒退,這就像透過郵購目錄來銷售產品的業者一般。從事這方面業務的人,在這裡就處在獲利的臨界點。

這有哪方面後果?
有好長一段時間以來,印刷朝著網路方向在行進。一方面,這畢竟與我們為龐大的物流體系所投下的昂貴成本有關。我並不認為,節稅模式、社會標準,以及市場龍頭亞馬遜所開出的商業條件,會是組織架構書籍銷售通路的一股持續力量。

那麼,出版業者該從哪方面的市場行銷通路作出新調整?
出版社並不會把行銷表現不良的通路,讓它就這麼長期地維持下去。而是會把這條通路轉移到另外一條行銷通路,或為它進行一次改革整頓,對此,我們可得要思考的相當透徹。倘若業者想把書籍銷到終端顧客的通路,視為是商業模式來運作,那麼,業者該在行銷通路與物流運輸上作出何種安排,以至建構這條通路的成本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下,而又能讓它同時發揮出應有的獲利模式。倘若這樣的商業模式要真能在我們社上真實地運作,這就讓我感到訝異了。

這好比說呢?
出版行銷代表,從出版書目預覽,隔夜運送,退書權,訂購書籍衍生出的諸多弊端:我們樂於提供各類的行銷服務,顧客甚至就沒打算要買帳。那麼,我們就談不上改革的事了,這關係到德國圖書業要整頓行銷通路的任務。

若就圖書物流運送的成本來看,運送電子書的成本就比較便宜。這對出版社而言,這是一份祝福嗎? 
不是。從紙本書變遷到電子書,這是來自產品變化趨動者的純然困境,這本來就不是由讀者推動出來的變化。這個理由在於,印刷紙本書在物流運輸成本上,得要承擔龐大的壓力。

2020年,零售書店的未來在哪?
我會持續檢討五十五項公論議題。零售書店業者的經營地盤,發生嚴重虧損的相關議題,這是無可爭議之事。問題在於,發生的時間點會是什麼時候?尤其是,小型連鎖分店與家族企業還能趕緊地把螺絲給拴緊了。微咖業者在市場上的生存應變能力非常之高,並且意志堅定。可是問題就出在,養老金。零售業者把出售零售店面當作用來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這對圖書業的組織架構來說,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零售業者能夠為自己幫上忙的地方,就如之前提到過,是讓自己走一條利潤可圖的物流之路。一線希望:只要是參與圖書成本支出的人,就有開源節流的可能性。

2013年,圖書業未來新願景論壇
2013年圖書業未來論壇將公開討論的核心議題鎖定在實體零售書店上。論壇提供討論的基本講義,是一份描寫德國圖書市場的現況報告,圖書透過不同通路送達顧客手上,目前的通路比重各自是佔了多少?那麼,到了2020年,顧客目前對圖書需求將會出現何種變化?參與這次論壇的與會人士,不分位階,皆是在主持人帶領工作小組的方式下,來展開未來議題的討論。

以上提問人:凱.木爾雷克(Kai Mühl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