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8

從事影片權業務會碰上什麼樣的絆腳石?

蔡裴特先生,您在從事影片權業務時,會碰上什麼樣的絆腳石?

湯瑪斯.蔡裴特(Thomas Zeipelt)過去曾在Suhrkamp出版社負責影片授權相關業務,目前他在德國電視二台節目事業體(ZDF enterprises)擔任法務人員。出版社對影片權抱有什麼樣的期待?蔡裴特瞭解出版社的想法,就像瞭解影片製作人一般。他剛剛才主持完慕尼黑文化中心「圖書與影片相約」活動。本週週日專欄就請他來說明,從事影片權買賣業務的專業人員,要注意什麼樣的潛伏陷阱。

基本的絆腳石就是雙方期待不同,也是就說,出版社與作者偏向小說是大成本拍製出來的片子;而一本暢銷書若是沒法把廣大群眾吸引到電影院,製片人可就要大失所望。

站在出版社的角度,他們在檢視影片選擇權與製片權合約時,這就尤其會把合約條項所授予的權利看個清楚。若是以選擇權條件來授出版權時,這時就得要注意,選擇權授予買方的評估時效是多久。若是有多家買家對一本出版素材都有興趣時,這時,評估的時效性自然就會縮短,以至能讓其它有興趣的買方,還有參與選擇權的遊戲空間。

站在製片商的角度,就得從另一面找出解釋,在授權小說素材方面,到底是誰還擁有授權的決定權?而這僅是單方面由出版社出面洽談?還是小說素材的作者也能夠授權?一部影片自有它一套錯綜複雜的製作故事,以至許多人都想要參與發言,而這正是德國這裡在談到影片製片時,所會碰遇上的各類狀況。

不過,這還有第三方大咖行家,除了對出版社與製片商之外,他們還能對影片與電視授權交易上,提出不錯的看法建議,而這人就是作者了。那些對授權業務運作知之甚詳,且對著作權有所覺知的作者,出版社可得讓他們有安全感。有的時候,小說作者也想要編寫影片劇本,可是缺乏編寫腳本的經驗。而且,這若是從某些案例來看,作者要是提出這樣的希望,這對製片人可就是一種挑戰了。

儘管如此,我相信,作者的小說草稿若是能與一位專業級的編劇作者,一起作出研討,這對雙方來說都有益處。我為此舉出一個好例子,《丈量世界》作者,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就是與德特雷夫.布克 (Detlev Buck) 與丹尼爾.諾可 (Daniel Nocke) 兩人一起編寫電影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