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這就成為我的全職工作
書店處在圖書業數位化的大勢所趨之下,莫非書店人員真的要讓自己就這麼落居下風?那麼,他們該如何處變不驚?書店業者能從變化中,看出什麼樣的危機與機會?書店為了讓自己在未來還能保持競爭力,該採取哪些的柔軟身段?葛心寧.馮.裴薇慈(Regine von Prittwitz)是一位圖書文宣公關達人,她在SteglitzMind部落格推出採訪書店人員的一系列報導,深獲許多人的共鳴。
在SteglitzMind部落格上,您從Berlin/Steglitz的居家所在地,採訪書店人員(原文連結)的一系列訪報導,Po文內容擊中人心,猶如平地ㄧ聲雷般地響徹雲霄。您自己可曾料到SteglitzMind獲得外界這樣的反應?
我那時還蠻懷疑的。就我所知,書店人員並不是只會回答顧客問題而已,而是還有其它的事情得要處理。此外,以我的理解,並非所有以網絡為家的人,對於部落格的文章會沒有自己的看法,而是要盡可能地把正確想法傳播出去。SteglitzMind在一開始時,從訪談中生出智慧的火花,是爆裂如此之璀燦,而這也就讓人打從心底生出更多的喜悅。
是什麼鼓舞了他們,以至您要在部落格裡探討這樣的主題?
我從2012年5月開始,就在SteglitzMind部落格Po文關心圖書市場數位化的後續發展,還在文學工作室為此作出文獻記錄。我在評論性的專文裡,透過採訪作者的形式(這方面,我不斷持續得作出探討,受訪作者是怎麼在評估圖書業數位化的發展結果;他們會採用什麼樣的新管道,並且還看出什麼樣的機會與危機);不然,就是與藏書部落格主交換看法。顯而易見,書店人員不論是男是女,都是我要採訪的對象。我採訪他們的目地,就是要讓獨立書店擁有一個能夠表達自己看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讓閱讀SteglitzMind的讀者,能夠對於實體書店貿易所面臨到的問題,作出敏銳的觀察。
在Stefan Möller的客座評論文中,他可是把討論的風向給吹到對的方向去了(原文連結)。那麼,您是否還打算企劃後續的客座評論?
沒錯,我計劃還要推出後續的客座評論。對此,回覆說Yes的人,不僅只是書店人員,而是還包括書店貿易的客戶 。
還有哪些的書店人員是列在您的受訪名單上?
這可就多囉,多到我得花下不少心思,用Exel為此建立一份受訪名單。我企劃推出一系列的採訪報導,這個原則是,不論他們是來自零售書店的談話夥伴,還是由SteglitzMind眾多書店業者所推薦出來的讀者也好,我會盡量為他們在SteglitzMind部落格上安排訪談與答覆問題。在將近三個禮拜內,幾篇採訪報導就被這麼給彙集在一起,日復ㄧ日,受訪的文篇數越來越有起色。慢慢地,這就成為我的一份全職工作,特別是,並非所有的人只是盯在SteglitzMind的推薦評論上,來作出深入探討,然後連結到相關書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目前還在收集各類社群網絡的所有相關訊息。刪去沒有連結的書店,這方面,我可就要說聲抱歉了,檢索工作,這要做起來,畢竟不是這麼容易的事。
部落格的這項專案要進行到什麼時候結束?
這段期間,我把每週刊登在部落格的採訪篇數,逐漸地「只是」讓它維持在兩篇;SteglitzMind開站的前十四天,那時每週的採訪篇數有三篇。照目前這個狀況看起來,一直來到九月份,讀者就能逐一認識SteglitzMind採訪的書店。由於在我這裡,除了收到寄來的文章外,另外還收到相當多人的回覆,他們願意在假期後,跟我一起做事。就因如此,這就讓我可想而知,我企劃採訪書店的一系列報導,從九月份之後,還會一直就這麼延續下去。不論怎麼說來,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
以上提問人:莎賓娜.史威特(Sabine Schwiet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