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3

馮.威斯特法倫評論:庫存書目裡售罄的絕版書!

庫存書目裡售罄的絕版書!

投稿被退回、批上讓人傷心的評語 ── 一本書,如果在書市上不再流通,這並非是要和作者的失面子唱反調。德國作家喬瑟夫.馮.威斯特法倫(Joseph von Westphalen)對庫存書目裡頭售罄絕版書的觀點如下:

詩人,多愁善感可是出了名,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兒。任憑自己空有一身情種不用,偏偏卻要往寫作危機的牛角尖裡鑽、在自己少根筋的地方著墨、要不,就把爬格子的努力轉到讓自己在錯判情勢的題材上頭發揮;搖起筆桿來時,寫作題材用不著大費周章檢索下功夫。

因此,在文學小說處理的布局上,讓人看到內容空洞,像是失掉空氣重力般的文學片爪,而這反倒像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作品裡有文學硬底子的作者,就像是奧地利作家胡果.馮.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hal )的《羅德.錢多思的信件》(Brief des Lord Chandos)  與彼得.漢克(Peter Handke)  的《大黃蜂》(Die Hornissen) ── 讓我們看到文學大師還處在青澀創作階段,下筆時有所顧忌的影子、以及面對自己陷在語言描繪時的自我懷疑。

偉大的文體學家,好比是作家卡夫卡,當時的他,也曾對自己投入寫作,對文學存在的權力有過幾許懷疑,這可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不過,他卻從未動過差勁的念頭,要把這個懷疑帶入他編織的故事裡;好讓創意者的靈感還能流露出童話似的夢幻,繼續為世人編織出美麗的夢想啊!

儘管我們見證過作家的許多抱怨,卻可從沒聽說過一本小說的書名叫《庫存書目》。書名望文生義給人還真聞不出一絲愉悅的情感味。這裡,我要預約這本書。在此之前,我必須先把另外兩本小說的進度趕完;然後,我就要來為庫存書目貼上「售罄」標籤的絕版書鳴冤擊鼓一番;在這裡,文學挨的皮肉之痛,與歇斯底里似的幻想並非來自同一個層面;可是這種痛苦裡有叫人
難以承受的市場現實。每位作者肯定都有一肚子的「售罄」苦水!讓作者獲知這個糗大的訊息,往往還不是來自出版社,卻是從朋友圈那裡傳出。您要求看到一本年代比較久遠的小說,高興的想要買到它 ── 不過,書市上卻是找不它的身影。

這書在書市上不再流通了啊!這叫人聽了多麼傷心哪!雖然說,書友幾乎對自己創作的心血是否還能在書市上存活,可說是到了遺老人癡呆的地步,一想到自己的作品就此從書市上悄悄地消失,這讓人感到有多失面子!自己嘔心瀝血的文學作品就這麼嗚呼哀哉,壽終正寢!一位老練的作者,只要是聽到自己的作品在過去幾年中,竟然賣出叫人尷尬抬不起頭來的銷售數字,現在不會再用帶著苛責語氣去追問出版社;最好還是不要露出一付哀聲嘆氣的模樣,不動聲色的悄悄的索回自己作品的著作權就好。雖然說,這本絕版書的著作權現在變成了一張無法兌現的「壁紙」,看到自己作品在市場上的希望破滅,卻也無法用它來擺脫事實真相來安慰自己。有些作者還盼望著,出版社能在他們九十歲生日的那一天,康慨捐印一本文選紀念集。好讓裹著文學書屍的外頭塗上一層漆美的香膏,裝入自己豪華精裝套書的硬盒裡。

什麼樣的文稿,不想讓文學理性給套進了小說的框架;或著是說,是什麼樣的文稿找不到任何一家出版社肯代為作嫁衣裳?如果說,一本書在庫存目錄上給人打上了刪除再版的標記 ── 難以掌控的題材、讀來不順口的語詞、帶著嘲諷味的評論、鐵公雞似的出版發行人;這些藉口都不是用來要和作者丟面子唱反調。這些售罄絕版作品還能從網路上敗部復活,每隔一陣子,還能攢個幾分歐元;要不就當作是便宜的檔案幫數位書站台。然後呢,這些作品的虛擬路線到了後來都不見了蹤影。幾年前,大家還信心滿滿在為絕版作品努力爭取出路、也許甚至有人在評論中為此鼓噪、該不該設立獎項來激勵絕版書重返人間;現在卻是沒人舊事重提。文學作品在市場的不滅之戰再度嚐到敗果;經典文學倒是吹出勝利的號角。那些在書市上老在傳頌流傳的文學作品 ── 有些是從老頑固腦袋裡冒出無聊到不行的詩歌、敘述文集;這些的代表人物,就像是知識份子特奧朵.史拖姆(Theodor Storm);要不,印在馬克幣值上面那位重量級田園女詩人安內特.馮.德羅斯特.胡兒絲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現代的作者,想在書市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乾脆先用槍子兒對準自己腦袋吧! ── 要不,就是為一本書,永恆不斷的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