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藏在libreka!背後,受到大家關注的第二個面向,這關乎到電子書市場參與者,為銷售電子書的市場行動。就這點上,上面提到兩種的平台 ─ 電子書通路平台與終端使用者平台,我們最好還是把它分開來探討:libreka!電子書通路平台扮演電子書聚合器、或者擔任電子書的批發角色功能;若是把這功能放到實體書市來看,直到目前為止,這是圖書運送商與大盤商的市場角色。
電子書聚合器的角色到底該如何扮演?電子書聚合器基本面,將出版社所有電子書產品先聚集在一處、然後再依訂購傳送到個別數位商店、或是貿易入口平台等……。libreka!電子書聚合器如果不是擔任出版社電子書運送的角色、要不就是扮演電子書大盤商的角色。
電子書傳統行銷鏈如下所示:
出版社 ── 電子書聚合器 ── 線上商店 ── 終端客戶;這條「──」連結鏈代表可能是各自抽取:業績佣金/訂購折扣/使用費率。
若是從書局零售書店面向來看,好的行銷混合組合比例應該是:
出版社 50% ── 電子書聚合器 20% ── 線上商店 30%。到目前為止,出版社抽的折扣比例還是比較偏高。
電子書這塊市場大餅該要大到多少,這才行的通?出版社估計電子書市場值,根據德國出版書商協會,2011年電子書研究報告所述:到了2015年,電子書占德國整體營收16% ── 在這16%當中,在2013年的時候,libreka!占有18%。這項市場預測值在來到2015年的時候,也都還適用;換句話說,德國書市整體營收表現透過libreka!電子書通路平台的市占率,我們估計大約占整體書市營收約2 ─ 3% ── 換句話說,這塊營收比例,不會是從圖書運送商與圖書大盤批發商那裡來。現在,您就能很快理解到,大盤批發商(這也包括提供電子書特別服務廠商就像是Bookwire)在為自己做市場定位時,會出現哪些的困難。我們也得質疑,電子書聚合器的功能是否真有它存在的必要 ── 電子書在剛要起步的時候,就已經有夠多的市場參與者在磨拳擦掌,都想要將電子書聚合器功能作為自己的市場上的服務功能項目。然而出版社對電子書聚合器明顯有興趣;而大盤批發商、數位運送商、還有其它的電子書服務廠商則無法取而代之;電子書聚合器對實體書店來說,也缺乏足以說服人的論調。
Libreka!終端使用者平台:是讓自己擺在兩者間、還是跳過去?
在目前最新的討論發展中,Libreka!終端使用者平台再度出現兩種論調:因此,就目前的討論上,也有些地方尚有不盡如意之處。
為Libreka!終端使用者平台搭建平台的建築師,到了目前都還是這麼認為:客戶來到了libreka!百貨公司,在那裡面挑選自己想要閱讀的電子書;或者,客戶是從liberka! ─ 中心 ─ 經理人,收到經過挑選後的電子書。接下來,客戶如果想要購買一本電子書,就會被轉到與圖書業夥伴一連串的付款步驟流程頁,然後選擇一家圖書聯盟合作夥伴戶頭付款,走完流程,再用付款憑證回到自己想要購買電子書頁面,完成下載動作。在這付款流程的背後,將客戶付電子書所得兌現分別轉到各書局與出版社戶頭,libreka!得為此感激萬分!這項付款流程在目前看來,還是有些繁瑣;不過,在未來付款流程設計上,肯定會為客戶設計的更簡化。
電子書這塊市場大餅該要大到多少,這才行的通?出版社估計電子書市場值,根據德國出版書商協會,2011年電子書研究報告所述:到了2015年,電子書占德國整體營收16% ── 在這16%當中,在2013年的時候,libreka!占有18%。這項市場預測值在來到2015年的時候,也都還適用;換句話說,德國書市整體營收表現透過libreka!電子書通路平台的市占率,我們估計大約占整體書市營收約2 ─ 3% ── 換句話說,這塊營收比例,不會是從圖書運送商與圖書大盤批發商那裡來。現在,您就能很快理解到,大盤批發商(這也包括提供電子書特別服務廠商就像是Bookwire)在為自己做市場定位時,會出現哪些的困難。我們也得質疑,電子書聚合器的功能是否真有它存在的必要 ── 電子書在剛要起步的時候,就已經有夠多的市場參與者在磨拳擦掌,都想要將電子書聚合器功能作為自己的市場上的服務功能項目。然而出版社對電子書聚合器明顯有興趣;而大盤批發商、數位運送商、還有其它的電子書服務廠商則無法取而代之;電子書聚合器對實體書店來說,也缺乏足以說服人的論調。
Libreka!終端使用者平台:是讓自己擺在兩者間、還是跳過去?
在目前最新的討論發展中,Libreka!終端使用者平台再度出現兩種論調:因此,就目前的討論上,也有些地方尚有不盡如意之處。
為Libreka!終端使用者平台搭建平台的建築師,到了目前都還是這麼認為:客戶來到了libreka!百貨公司,在那裡面挑選自己想要閱讀的電子書;或者,客戶是從liberka! ─ 中心 ─ 經理人,收到經過挑選後的電子書。接下來,客戶如果想要購買一本電子書,就會被轉到與圖書業夥伴一連串的付款步驟流程頁,然後選擇一家圖書聯盟合作夥伴戶頭付款,走完流程,再用付款憑證回到自己想要購買電子書頁面,完成下載動作。在這付款流程的背後,將客戶付電子書所得兌現分別轉到各書局與出版社戶頭,libreka!得為此感激萬分!這項付款流程在目前看來,還是有些繁瑣;不過,在未來付款流程設計上,肯定會為客戶設計的更簡化。
從Libreka!終端使用者平台的商業模式來看,被視為沒有彈性空間,況且還露出不同的馬腳。讓人感到最為困擾的也許是:書局業者沒能把終端客戶留在書局,而是把客戶送到Libreka!電子書商店,這麼一來書局電子書商店的陣地,也就轉移了陣地。 在線上幫人抬轎,這對活在實體書籍世界的書局人員來說,可是個不喜見到的事。
現在,圖書市場與出版服務公司(MVB)要採用「白標商店」方式,把書局業者這層心理顧忌消除;「白色標籤」的優點,就是要讓書局業者擔心電子書商店跑到別家的移慮拿掉;目前,這即將就會進行改換。這麼一來,書店與客戶間的所有互動都會待在同一家商店。現在,「白標商店」就能被當成是純粹的電子書商店,這就像是在市場上,已經有Ceebo提供這樣的範例)。
要不然,就是讓一家商店,同時把實體書與電子書拉在一起,這就像我們看到Libri與KNV圖書大盤商供貨的模式。
這,商店的模式該如何設計,目前還是個開放性的問題;究竟該如何把這商店模式,例如,在已經運作的書店網站架構上接軌,這個問題該如何解套,無論如何這都叫人感到有意思;這,難道不會又有新的網站工程要做?
現在問題又來了:如果說,Amazon電子書商店來到德國設站了呢?到時,這樣的商店模式還會有它存在的理由?對大多數購買電子書的終端消費者來說,多半會按照購買慣性 ── 如果不是到蘋果的AppStore、要不然就是KindleStore上下載訂購 ? 難道,零售實體書店不該在銷售電子書的時候,給人完全不同市場區隔的可能性?我們對電子書消費者的今日與明日走向的瞭解有多少?我們實體圖書業者,要到哪裡找到屬於自己電子書的消費者?目前,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真正被大家拿出來檢視、討論 ── 這也難怪,libreka!也因此無法量身訂作,對症下藥!
什麼樣的電子書商店才夠格?
有人想在週五晚上,或者馬上就想上網下載一本精采的文學小說來閱讀,像是這樣臨時起意的消費者,來到電子書商店東翻西找,他們也許是從書局的網站上找到相關書籍的活動建議、最新銷售強打主題中、從書局網路簡訊、或是從書局臉書發佈最喜愛的書籍名單中,找到自己想看的電子書。這時,電子書商店得先讓他們相信訂購電子書的錢,還不至於會被懷疑到,是否會被丟到大海內;電子書商店,除了要能端出自己銷售的主題,還不能讓臨時起意的電子書消費者,在上網訂購了以後,得要拖到第二天,等到書店開始處理訂單作業了以後,才拿得到。書局的電子書商店,如果能夠滿足這類隨興購買電子書的消費者,就稱得上是家夠讚的電子書商店。
服務這類型的電子書消費者(還有提供電子書的書局),在他們訂購電子書時,必須給他們一個乾淨俐落的訂購下載模式。從外觀使用流暢度,這能用小工具來美化,所有客戶的往來法律須知,得要簡單扼要作紀錄;不過,這些設想,還是要從消費者喜歡使用的角度去設計呈現。對於出版社與書局業的連結面,得符合不須太多行政管理的付款簡化流程。在這些注意事項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消費者訂購的電子書,讓他們完成付款步驟後,立即就下載到想要閱讀的電子書。
透過libreka!電子書通路平台推廣電子書給協會以外企業的市場大動作之前,我希望線上書局業者能在硬體建置上有明顯改進。電子書市場機制參與者在銷售電子書時,我期待MVB提供的電子書產品,是在幫助各位市場參與者量身打造,順利搭起銷售電子書、以及為他們在市場上找到更好的切入定位點,這就是目前的情況。
在德國書市推廣電子書,我們也相當需要德國出版書商協會、德國出版週刊來輔助我們提供出更多的最佳實踐教學範例。實體書局業者對銷售電子書不理不睬時;這時,就必須有別於以往,改採另一套奇招來應對。這個辦法不該只是在嘴上說說就罷了、行文提醒通知業者該要如何如何、電子書每半年一次的更新筆數通知、還是讓電子書就這麼困限在幽暗的場景內;相反的,我們得反其道而行,為電子書打出一條路,先鋪好電子書行進路線,讓書局業者將電子書帶進到書局的市場行銷策略內。
現在,我們回到這篇文章最上頭提到的電子書訂單:站在實體零售書局面向來看,我主張在libreka!電子書通路平台背後,提供即時提問,好讓銷售電子書是朝向實體書局零售業利益移動。就目前libreka!提供的服務組合中,我看到屬於來自於實體零售書局(近似)的比例明顯太少。請您允許我提出一個問題,在libreka!的研發團隊中,實體零售書局方面是否該派一位書局代表來共同參與專案計劃呢?
相關文章:libreka!與實體零售書局 II-I
相關文章:實體書局,在地化與數位化孰重?
相關文章:銷售電子書的這一塊,實體零售書店是不是哪裡作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