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1

哈特維發表演說:看到,您是如何解讀批判文章!

哈特維發表演說:看到,您是如何解讀批判文章! 

在網路上,業餘評論員以文學小說作為筆誅口伐的批判目標。昨晚文學評論家英.哈特維 (Ina Hartwig),也就是今年(2011年)阿弗瑞.凱爾基金會文學評論獎(Alfred-Kerr-Preis)得獎人。德國出版書商協會,座落漢堡的北德分會召開年度總會邀請她來發表辯論演說:網路時代 ── 刺激味十足的辯論批判。她在書店人員與出版發行人的簇擁下,登上漢堡海港的Rickmer Rickmers船艦博物館。

網路為文學批判帶來了挑戰,但也正如威脅一般,讓文學批判在線上像是長了三頭六臂般,一下就拉開它的普及影響力、也找到新的網友夥伴 ──「問題是,這對報紙來說,麻煩可就嚴重了,如果說網友閱讀報紙,卻用不著花上半毛錢?」哈特維指出:網友必須要能在專業內行、與業餘文學評述文章,作出思辨判斷;目前,業餘批判的聲浪在網路發出的分貝聲音越來越高。這麼一來,就讓我們見到「業餘批判戀著在報紙媒體、佔據有根基的報紙版面」,就像是我們在《時代報》、《南德報》、《每日報》等主流報上看到的一般。「我們能想像得到,業餘批判找到一種新的語言模式,不過卻是在題材老梗上摩擦止癢」;除此之外,「業餘批判,讓人明顯看到他們有的是時間,用不完的時間,把批判意見的矛頭對準書籍說三道四。」

不過,言之有物的專業批判必須付費。哈特維為此提出抗議:常常「報紙記者,或多或少得為網路寫評論文章、得隨時為工作待命。」;從另一方面來看,她對《時代》報紙成立專屬線上編輯,讚為是業界學習的典範。這位女批判學者對批判未來提出大膽預測:「十年內,批判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報紙訂戶從資產階級蒸發的同時 ── 卻從網路的另一頭冒出許多讀者,對於線上的優質批判,不想支出一毛錢。」

許多出版社在網路行銷自己的表現,英.哈特維為此感到訝異的說:「這些出版社幾乎沒有把創意點子發揮在網站可能表現的創意上頭哪!」;放著創意不用,這些出版社特別愛用朗頌的活動日期、書藉與作者背景介紹,作為佈置網站的主要訊息。辯論演說的最後,英.哈特維邀請德國書商協會北德分會區域書局人員與出版發行人一同參與批判討論:


文學批判,在今日的社會上,還有它的角色意義嗎?

位在漢堡海港旁Brunsbüttel區,Schopf實體書店的代表Dietrich Wienicke表示:「飛利思.尤德古董書店位在漢堡的書店櫥窗內,以撕裂美學的書評作為吸引讀友趨前閱讀的吸引力,對我們書店來說,我們覺得尤德古董書店的這點子超讚,我們也將該點子移轉到了我們書店裡頭。」;「我們(飛利思.尤德古董書店)自己是玩的不亦樂乎 ;我們還發現書友是如何的把鼻子湊到櫥窗前面來一看究竟喔!」── 文學書評,從這上頭的反應來看,可不是孤芳自賞啊;漢堡Fuhlsbüttel書店代表Torsten Lager則有感而發的說:問題怕是出在年輕族群對文藝副刊失去了興趣!位在基爾市Erichsen & Niehrenheim書店代表Wolfgang Erichsen提出自己書店的經驗:「報紙副刊版上的文學批判,對我們書店來說,相對上只有一小部份書友族群與這有關」;這樣的觀察並非僅有Erichsen & Niehrenheim是如此而以;「我們書店客戶,比較是跟著《Brigitte》,或是以談話性節目推薦的書籍在跑」;「與談話性節目辯論內容持相反意見的專業批判,幾乎是起不了什麼作用」,英.哈特維以站在文學批判者的義務指出:常常這些辯論自成一派 ── 這,對書局人員來說,怎麼說來都該要對書籍評論感到歡喜才是。

Rowohlt出版社總經理Lutz Kettmann向大家報告:事實上,從目前的例子來看,書籍經過談話節目炒作後,在談話中見到左右書籍的銷售力道,這讓我們注意到談話節目對書籍銷售有加溫效果。不過如果說,報紙批判日漸衰危,還要繼續這麼走下去 ── 批判也絕計不會就這麼束手就擒:「作者Wolfgang Herrndorf精妙絕倫的小說《Tschick》;該書剛推上書市的時候,還真有那麼一點老牛拖車的味道;後來,經過談話節目美言幾句,竟然踏起凌波微步,一路跑進暢銷書排行榜內。

來自漢堡Bücher & Co. 書局的代表Andrea Nunne指出:在網路上,如果是要談書論道,就好像是床邊故事lovely books一般,人氣有越來越熱絡的趨勢;「或許網友注意到,文字詞遣用字的專業表現度上還有業餘的痕跡;在那裡面,也有書局人員利用他們休閒的時間寫出書評。」英.哈特維認為:「不過,我在閱讀這些文章時,心中就有一把尺」;「對一名書局人員來說,這是她在展現從事書籍工作的敬業態度啊!」

在談話辯論中,也有立意良好的話題老梗受到影響,雖然擺明著有無法推薦的硬梗在,卻是在許多書局人員的口耳相傳中,還是把它推上銷售的抬面。這是怎麼一回事,圈內人很想知道,難道嚴厲批判就不該有它的立足之地?哈特維惋惜的嘆道:「嚴厲批判陷入被人抹黑的泥淖裡去」。「報紙將嚴厲批判文章該有的版面縮減,編輯們的問題就來了:在這麼有限的版面上,我能為讀者帶來什麼樣的評論觀點呢?哪些的書籍是我該放棄的呢?」這麼一來,寫評論的編輯就會憑著自己的喜好,針對自己喜歡的書籍提筆寫推薦。不過,英.哈特維堅信:「我認為嚴厲批判有它存在的重要性!」

在過去,書籍也是被拿來公開批判的題材:「自從文學五湖四海了以後,並非只有文學圈、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文化界人士,來到我們書店尋找文學讀物」; 漢堡實體書店Peter Blänsdorf還記得,「上門來到書店的書友中,有些甚至是之前從沒來過的人」;的確,哈特維預測:「在大庭廣眾前談論文學成為一種溝通時尚,有它的未來」她舉出法蘭克福文學談話《美好的視野》活動為例,批判者在這節目中對書籍品頭論足 ── 「還有,這類談話活動,觀眾群參與意願一向不錯。批判者在《美好的視野》向觀眾展現自己是如何解讀批判的觀點;在他們提出批判的時刻,就像是與台下觀眾站在同一條陣線上。」這個原則勢必也能適用在報紙媒體的批判論述:「專業級的文學批判,必須將閱讀當成是思辨的淬取、要能將閱讀樂趣提煉出的精華評出來。讀友該要理直氣狀的期待,文學批判者要將閱讀思辨的經驗透明化,以及閱讀也是批判者的一種感性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