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家圖書獎】長單名錄的勝利者與落榜人
入圍2012年【德國國家圖書獎】(Deutscher Buchpreis)長單名錄的文學作品揭曉了。文學小說於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之間出版,計有一百六十二本書目送審角逐今年最佳德語小說大獎,其中二十本小說榮獲評審提名入圍長單名錄。從這份名單上,讓人能夠解讀出什麼樣的訊號?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霍爾格.海曼(Holger Heimann)為您說說他的看法。
入圍2012年【德國國家圖書獎】(Deutscher Buchpreis)長單名錄的文學作品揭曉了。文學小說於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之間出版,計有一百六十二本書目送審角逐今年最佳德語小說大獎,其中二十本小說榮獲評審提名入圍長單名錄。從這份名單上,讓人能夠解讀出什麼樣的訊號?德國出版書商週刊編輯霍爾格.海曼(Holger Heimann)為您說說他的看法。
一百六十二本文學作品來自九十家出版社,這些小說滿懷期盼之心,參加【德國國家圖書獎】評選比賽。過去五個月以來,這些作品接受評審團審核,能否就此入圍長單名錄,出版社懸著ㄧ顆緊繃的心,這種心情是想當然爾的呀。畢竟,能夠入圍獲勝的人,伴隨而來的市場紅利非比尋常,不管怎麼說,最後的贏家到底只有一位。更重要的是,小說作品能夠在長單名錄上佔有一席之地,這對任何一家對文學抱有野心的出版社而言,無疑就代表著,出版社之所以為文學出版社的一種認證。文學小說經過評審認證肯定,這讓出版社在與圖書業與具有專業素養的文人騷客往來時,就被外界視為是文學小說的品質身份證。
從這次評審評選出的長單名錄來看,能夠從中解讀出什麼樣的訊息?長單名單上面,有一位大贏家,這人就是Suhrkamp出版社。評審提名入圍的小說中,每四本就有一本是出自Suhrkamp之手。Suhrkamp,過去以來歷經出版重組與遷社的轉折衝擊,又加上出版所有權人變更惹出的風波,終於在歷經種種磨難洗禮後,從這次入圍的長單名錄上,總算讓人看到Suhrkamp尋回一片新天地。Suhrkamp出版招牌的魔力,也許擦得有些不夠亮,不過,對於許多作者而言,他們並沒有把Suhrkamp的吸引力就這麼給遺忘了,嗯,就這一次來看,就明顯看出Suhrkam甚至又一次綻放出文學的魅力。
長單名錄上的第二位贏家,就得歸屬規模比較小的出版社,就好像是Wagenbach、Jung und Jung、柏林的Matthes & Seitz、或Diaphanes,他們對於社上作品能夠入圍到長單名錄上引以自豪。八本小說陳列在長單名錄上。以華爾斯坦恩(Wallstein)為首的小型出版社當中,同樣有幾本小說作品入圍長單名錄,當書市把焦點越來越放在暢銷書的時代,華爾斯坦恩,與兩大出版巨頭同列榜上,也就是所有霍爾茲布林克出版社(Holtzbrinck)與所有藍燈書屋集團(Random),也許這就意味出,規模比較小的出版社除了扮演發掘文壇新秀,與身任文學推手的角色外,還出現更重要的意義。
那麼,落榜的人呢?過去以來,漢瑟出版社(Hanser)在長單名錄上一向佔居優勢地位,這一回,漢瑟可就只有一本作品入圍長單名錄。至於,羅沃特(Rowohlt)與基恩浩爾&維奇(Kiepenheuer & Witsch)這兩家重量文學出版社,怎麼說來就只有感謝位在柏林的出版分號。這次評選競賽中,受到最大打擊的人,恐怕要屬漁人出版社(S. Fischer)。這次的長單名錄上,漁人社連個影子都沒見到。不過,要把漁人社抱回這顆鴨蛋給說成危機的象徵,這說的可就不對了,畢竟,今年春季的出版目錄上,位在法蘭克福的漁人社向外推出兩本小說新作,湯瑪斯.馮.史坦艾克(Thomas von Steinaecker)《我不再擔憂,轉而築夢的那一年》與費麗希塔絲.霍普的《霍普》(Felicitas Hoppe);可以這麼說吧,這兩本候選作品該是入圍【德國國家圖書獎】的希望之作。
評審團作出其他的決定,他們有自己堅持的優先考量,也許這是公平。評審們要評選超過二十本以上最好的小說,在看法上,他們從未取得一致共識,卻絲毫不減評選吸引力。入圍長單名錄的人,不該讓快樂就這麼給沖昏了頭;至於,其他失望的落榜人,也許就要壓低一點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