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數位化路障,這是為了市場後續的成功
德國出版書商協會發動業內快速問卷,從這次問卷結論來看:2011年,這已是出版營收呈現正面成長的第八個年頭。而電子書產品供應也在這次市調一併作出分析。德國出版書商週刊副總編克莉絲汀娜.舒特(Christina Schulte)認為:「紙本書是出版社主要營收,不過出版社卻能在社內就測估出電子書營收。」
過完七年豐收年,就該輪到七年貧瘠年了嗎?埃及法老王的夢並未真的應驗在出版社身上,這是一件何等幸運的事。甚至,出版社在歷經七年豐收後,又再一次出現正向成長,連這一次,就是第八個年頭。從協會發動這次快速問卷後,這項令人高興的好消息便在業內傳開。出版社在2011年的營收表現,呈現正1,7%。出版社的通路夥伴,也就是零售書店,在2011年的營收,卻是以負3%見收,這麼一來,出版社與零售書店之間的差距就繼續拉大。或是換個說法:出版社不必透過零售店,就能拓展(新)業務。
就在公司商業模式走在數位化過程上,彼此間互有牽連時,就要避免生出不確定因素,好比指導類型出版社,與其它出版型態某些競爭者搶佔市場先機,兩者相形之下,前者在數位化成長的表現就落居在後。紙本印刷仍是出版產品主軸,不過,在出版社就能測估出電子書營收。出版社供應電子書產品的情況如何?這個問題首度出現在這次快速問卷表單中。近百分之四十出版社的出版目錄裡,也包括電子書產品。這次市調問卷,針對讀者是如何接受書籍,就進行了實驗與測試。
新產品的推陳出新,這些當然不會從出版社憑空出現。出版社為了因應數位化潮流,展開大破大立組建計劃。某些出版社在資訊處理與資訊技術投下成本,費用之高,可用非比尋常來形容。在人事花費上,也明顯從支出主體消失。在傳統出版功能彼端的許多員工,直接受到這波出版數位化衝擊,這麼一來,整個數位化部門就於焉展開重建計劃。
就算成本是在精打細算後,去年成本的支出變高,畢竟許多出版社的營收增加了,讓社務得以順利運作,也終究沒有把這些成本看的那麼重要。這些出版社就以他們的投資作為基礎,打造一條能夠成功過渡邁到市場未來的出版定位上。才不至於,兩手空空走向數位化未來的豐盛年代。